簡介: | 《結集2:情緒管理》 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為三餐不繼而奔波,忽略了自我的情緒問題,因為當生理不能滿足時,心理的訴求就更不被重視;但是今日物質充裕,人類心靈無所依的問題便逐漸浮現。所以有人認為,抑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認識自己是否情緒有病並不容易,因為心靈疾病不像生理病,生理病的病徵明顯,心理病的病徵卻不易察覺。 情緒病像一把雙面刃,既傷人又傷己,及早找出問題的癥結,積極解決才是治療之本。解鈴未必需要繫鈴人,但心病卻還須心藥醫。 《結集2:情緒管理》搜集了《醫‧藥‧人》各期內專家的文章,希望更完整地揭示情緒病的成因與治療。 |
文章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令人憂慮的事。 或許擔心健康,擔心經濟,也許會為感情煩惱,或是為工作焦慮。 但是,若這種焦慮的感覺比平日經驗的焦慮嚴重而且持續,明顯影響了生活,則可能是患了廣泛性焦慮症。
焦慮是人類一種自然的反應和感受。正常和合理的焦慮更可讓人面對陌生的環境、 難以預料、受威脅的處境,甚至危險時能更警覺。 然而,我們每個人雖然都有焦慮的經歷,但病態的焦慮卻不單會影響人的思維和對環境的反應, 更會出現不良的生理徵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年報指出,全球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患上情緒病,預計2020年,單是情緒病之中的抑鬱症便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僅次於心血管。不少專家認為,現代人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高速生活所產生的壓力不能適應而致。
開心、害怕、焦慮、喜樂、生氣與悲傷等情緒都是我們常有的經驗。 一句老話就是「人非草木,誰孰無情」! 受到外界刺激和內在變化的影響,我們自然地表達即時的感受, 情緒根本就是我們生活一部分。
焦慮症及抑鬱症是常見的情緒病。 在長期病患者當中,病發率一般為20至30%,比一般人的10%為高。為何長期病患者會較容易患上這兩種疾病?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及精神科學系對香港中風病人患情緒病的情況進行研究, 發現中風病人患抑鬱症及情緒病的比率為17.2%。 中風後抑鬱症對患者的康復速度、身體機能、生活質素、自殺率均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精神科專家估計,現時全港約有7分之1人口(大約10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 而其中40萬人患有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4個人中便有一人在一生中的某個階段曾經出現精神或行為問題。現時全球約4億5千萬人患有精神或神經失調,1億2千萬患有抑鬱症。我們平日感冒了,會找醫生看看;若你的心感冒了,切莫諱疾忌醫,因為被喻為心靈感冒的抑鬱症的殺傷力比身體感冒更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統計顯示,2020年,世界首10種令人不愉快、生活質素下降、工作能力降低的病症,其中5項將會是精神病,而重性抑鬱症更會高踞第2位。患了抑鬱症的病人會無心工作,令生產力下降,對社會造成的損害,難以估計。 據統計資料,社會上患有抑鬱症的人大約佔百分之7至10,在老人方面更為嚴重,甚至高達百分之15。
研究顯示,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對15%母親及10%父親產生影響。產後抑鬱是產後患上的一種情緒低落症,徵狀通常不長,但若是徵狀一直維持而且惡化,便有可能成為產後抑鬱症。嚴重的產後抑鬱症更有可能使好事變成壞事,因而引起廣泛注意。
借酒,銷愁,似乎是香港人最方便解決情緒壓力的方法。香港中文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香港近一成上班族以酒精減壓及排解抑鬱,令人關注的是女性好酒的情況亦日趨嚴重。究竟一醉可以解千愁?還是酒入愁腸愁更愁?
躁鬱症,全名是躁狂抑鬱症,是一種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異常低 落的病症。患病的人,情緒會在躁狂與抑鬱兩極之間擺盪,所以又稱為雙極性情緒病。 嚴重的躁鬱症患者,情緒變化如雲霄飛車,不停起起落落,若是治療不及, 大約有7分之1的人會有自殺行為。
神經衰弱症是指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在個體易感素質或個性不良基礎上, 產生的高度神經活動功能失調,其主要臨床特徵為神經過程易於興奮和迅速疲勞, 且常伴有情緒不穩、睡眠障礙和多種軀體不適感等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