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83
2008年4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全球最常見女性癌症第二位。
2005年,全球新症超過50萬宗,大部分病例(9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6萬人因這種癌症死亡,發展中國家的死亡人數佔95%。
在香港,2005年子宮頸癌在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
每年新症約為四百宗。
撰文:Donna
鳴謝:譚家輝醫生(瑪麗醫院婦產科)
抹片檢查與疫苗
子宮頸癌雖然威脅著全球女性的生命,卻是一個可預防的癌症。
歐洲國家推行免費柏氏抹片檢查已有多年,子宮頸癌患者逐年遞減。近年,子宮頸癌疫苗面世,
使人類預防子宮頸癌,又多了一項方法。
撰文:Donna 鳴謝:譚家輝醫生(瑪麗醫院婦產科)
人類乳頭瘤病毒
過去,病毒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一直無法得到醫學界普遍認同,
直至1983年,德國科學家證實子宮頸癌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有關,才有科學家想到利用免疫技術製造疫苗,因而使子宮頸癌成為第一個可以用疫苗預防的癌症。
撰文:Donna
鳴謝:陳基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子宮頸癌預防與治療
如果你與筆者一樣都喜愛聽梅艷芳小姐低沉磁性的歌聲,那麼你也許想知道多一點關於子宮頸癌--這個奪去我們偶像性命的最常見婦科惡性腫瘤之治療及疫苗預防方法。
撰文:陳碧琪(藥劑師)
子宮頸癌化療藥物

超聲內窺鏡檢查
超聲內窺鏡是結合超聲波與內窺鏡對上消化道進行檢查。
內窺鏡的功能可使醫生能夠直接觀察胃腸道黏膜的狀況,運用內窺鏡的超聲探頭還能夠檢查身體的內臟器官,更容易獲得正確的診斷。
資料提供:溫兆康醫生(心臟科專科)
演化角力賽(VII)
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上)
人類是大自然一部分,與我們共同演化的,有各種微生物、病毒、細菌、寄生蟲、毒素……。我們居住的地球更是充滿危機,隨時引發災難。在天擇的洪流中,人類無時無刻都要面對威脅,與自然界的力量拼個你死我活。
撰文:麥煒和醫生(腦神經科專科)

顳顎關節症候群(上)
在廣東話,「牙骱」是一個常用的字眼,例如閒談,我們會說「打牙骱」;在打賭成為輸家時,
我們會用「輸牙骱」來形容;還有承諾不兌現時,會被嘲笑為「甩牙骱」。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基因改造出了錯
最近有報道指出,英國有科學家製造出全球首批基因改造治癌雞,
這批雞隻被注入人類基因,生下的雞蛋所含的藥用蛋白質能製成治癌藥物,
將來有望為病人大量生產廉價的治癌藥。
撰文:周婉蘋(綠色和平食物安全項目主任)

牙周病、口瘡性潰瘍與口腔癌
2月有口腔癌病人被誤診為牙周病的投訴,報章報道,病人三年後去世。
唯報章報道的內容未有詳細描述事件。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小孩子的頭暈
從認知到情緒管理
「心病還須心藥醫」,當我們情緒出現岔子時,多半人會遺忘了自己的一顆心藥
--「認知」,亦即是我們的思想。然而,這顆心藥並不是特效藥,不是出現問題時,
胡亂去想想這、想想那,便可令我們笑容重現。
撰文:關卓妍(香港復康會註冊社工)

控釋精神科藥物面世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病,估計接近每一百人當中便有一名患者。
在香港,目前約有五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人數相若。
精神病患者服藥的依從性不高,往往是疾病不能控制的底因。
撰文:Agnes
[內容]傳奇藥王金線連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個錯覺,以為中藥最佳的產地一定在中國大陸,就是同一品種,都是中國出產較優。
當然,大致上來說,這個認知是正確的。不過,也有些其他草藥品種,在大陸以外地方出產質量更佳,
其中,以金線連最具獨特性。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中醫論睡眠之三
解證論治(上)
凡失眠病證,治療時均應選用寧心安神的藥物。
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中醫也很講究睡眠衛生,精神調攝,
並重視心理治療的重要作用。
撰文:虞慶芳(註冊中醫師)
三類藥物治偏頭痛
偏頭痛是周期性的血管性頭痛,通常是一側頭痛,並常在顳額(即頭部耳上前方的區域)出現。偏頭痛的痛是深而搏動型的,除劇痛外,有時還伴有惡心和嘔吐。偏頭痛在女性中較常見,大部分人在10至40歲之間發生。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內容]
反對強醫金
捍衛公平社會的最後堡壘
香港政府施政長期傾斜,只有利少數利益群體及大財團,導致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中產更是被擠壓在夾縫中,動彈不得。由公帑營辦、素質優良、市民可公平使用的醫療服務,是改善貧富懸殊的重要措施,更是捍衛公平社會的最後堡壘。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醫療融資 赤的疑惑
隨人口老化而來的是醫療問題,從1990 年《邁向美好醫療》諮詢文件、1999年《哈佛顧問研究報告書》、2000年《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2005年《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十多年來,仍無定案。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連串措施應付流感潮
醫管局日前宣布撥備二千萬元,由現在至今年四月底實施一連串措施,
應付近期市民因季節性流感而對公立醫院服務需求驟增情況。
撰文:醫院管理局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