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72
2007年5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營養補充劑--中藥補充類
保護個人健康已經是世界的潮流,現代人對健康關注的意識大大提高,為防疾病,人類求諸於食物及藥物之外的物質,亦間接造就了健康補充劑的市場。各式各樣的補充劑成行成市,充斥於貨架,有些更是價格驚人。很多聲稱有奇效,而實際上無效的也不少。補充劑已隱隱然成為我們生活的部分,佔了個人健康用品的銷售主流。
撰文:Donna 鳴謝:高錦明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中藥研發中心副主任)
營養補充劑--維他命A與B(上篇)
在上一個世紀,人們雖然剛開始認識維他命,但是由於當時一般人飲食較均衡、生活較簡單、較多勞動和接觸大自然,而環境污染亦不算嚴重,維他命只被視為一種補充劑,只會在身體缺乏時才需要服用,一般人在飲食中基本已經可以攝取足夠。因篇幅所限,本章只介紹維他命A與B,其他維他命將於下期刊出。
撰文:張崇德(藥劑師)
從科研、功效、成分、產地看中藥保健品
中藥保健品對促進身體有著不可否定的功能,但是,市面上的保健品種類五花八門,不同生產商的同類產品也多不勝數,質素、安全、效能又沒有一定的保證,如何揀選優質的中藥保健品成為一個殊不簡單的學問。
撰文:Kit

愈乾淨 愈多病?
香港是一個極度現代化而高效率的都市,住的吃的用的都是經過標準科學程序所生產。 只要經濟許可,父母給予子女的是最好的食物、最整潔的居住環境、最時尚的衣著。家傭將起居打點得井井有條,甚者一塵不染,恐防孩子接觸不潔東西。若然孩子有病,馬上帶到醫務所求醫,免疫注射則不可或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疾病該是相對較少? 這倒不一定……
撰文:李瑞山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傳染病學講座教授)
為乳糖不耐受重新定位
人類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疾病。現代人生活窮奢極侈,所有習性已跟自然生態完全脫軌,我們對地球資源更是需索無度,因此,前所未見的疾病,不斷在文明社會中湧現。
撰文:麥煒和醫生(腦神經科專科)
左撇子
農藥泛濫:被低估的城市飲食危機
身在美食天堂,香港人能輕鬆享受來自全球各地的美食。工業化生產與迅速的交通運輸,令市民享用到價格便宜而又高質量的食物供應。消費者對食物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食物的外表亦愈來愈挑剔。菜心要長得青綠粗壯,不可有任何蟲蛀的洞,有消費者甚至要求一年四季都有菜心供應。漸漸地,現代農業生產模式與大自然規律背道而馳,愈走愈遠。
撰文:周婉蘋(綠色和平食物安全副項目主任)
童年回憶中的急症室
李啟偉醫生小時候是哮喘病患者,經常因哮喘病發而進出急症室,那時沒有吸入式氣管舒張劑,需要注射藥物到身體內控制喘鳴。進出急症室成了李醫生小時候的家常便飯,在小小心靈造成不可磨滅的回憶。也許這就是成就了李醫生今日成為急症室醫生的原動力。
撰文:李啟偉醫生(台灣義大醫院急診部急救中心主任)
談脊骨保健的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2000至2010年定為「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活動,其目的是提醒人們重視和預防骨骼與關節的健康和疾病,並且希望各方面的醫者合作,尋找最佳的方法為病者解除骨骼與關節的病痛。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春天需助孩子當心哮喘!
哮喘是呼吸道一種慢性的炎症疾病,成因多與遺傳家族性傾向有關,患哮喘的人氣道敏感性極高,諸如花粉、塵蟎、煙草,甚至冷熱空氣變化,都可以導致哮喘患者病發。在春夏交替的日子,由於環境與天氣,更容易誘發哮喘,對於兒童與幼兒,預防病發是父母與照顧孩童的人的重要課題。
撰文:Agnes
防敏感牙膏不適合長期使用?
今年三月中,台灣有立法委員質疑市場上售賣具防敏感療效的牙膏,並沒有註明使用警告,長期使用恐危害市民健康。而這款牙膏在香港亦有出售,同樣沒有標示。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認識仿製藥物
陳先生服用Zocor(Simvastatin)多年,最近一次到醫院藥房取藥時,發現藥物的包裝不同了,看似是由不同公司生產的。這情況使陳先生有點擔心。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內容]
五花茶組方各各不同
在香港這個地處嶺南之地的潮濕地方,涼茶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普遍,而且盛行不衰。 眾多涼茶中,最為我們熟悉的首推「五花茶」。春夏潮濕,一杯清涼五花茶真可以帶來解熱去濕的功用。但是,五花茶究竟是甚麼花?不同地方喝的五花茶成分和功效又是否一樣?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周易》的易與中醫學
《周易》的精粹全在一個「易」字。易,《說文解字》曰:「日月為易,像陰陽也。」 《易論》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易」也即是變,變動、變化、轉變之謂。此外,還有「簡易」和「交易」之意。
撰文:虞慶芳(註冊中醫師)

打破專業迷信 預防事故之本
又發生私家醫生診所配錯藥事故,把消毒火酒當哮喘藥發給病人。一如既往,藥劑師代表高調疾呼,要阻止同類事件發生,唯一辦法是醫藥分家,只准醫生處方,配藥及發藥要由藥劑師處理。醫生代表亦例牌回應,指是個別事件,公眾以偏蓋全,並強調醫生組織所發指引足夠,毋須醫藥分家。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我要做好呢份工
漢朝劉向《說苑‧卷二:臣術》闡釋官場現象,分析獨到,宜古宜今,在今天政府或企業裡活現無遺,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先舉例六招,招招死穴,或許是管理哲學的反面教材。亦不失為當道者,為國舉才學習之必讀。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加強中毒諮詢服務 提供專業毒理資訊
自2001年以來,香港每年約有400至600人因中毒而喪生,因中毒而入院的則每年約有4000至5000人。為了讓醫護人員更有效掌握本地的中毒情況,醫院管理局於兩年前設立先導計劃,在聯合醫院成立香港中毒諮詢中心。
撰文:劉少懷醫生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感染及應急事務)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