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進入XXL世代
ISSUE 61
2006年6月號

< 上一頁

   [購買電子版-PDF]     


編者的話 [內容]





進入XXL世代
作家道格拉斯柯普蘭(Douglas Coupland)1991的著作《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將1950後期和1960年代出生的世代定義為X世代,之後又有代表網絡時代的N世代(The Net Generation)和2000年新紀元出生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但是這些形容不同世代特性的名詞都不及美國現時新興的名詞--XXL世代(Generation XXL)來得更合乎現實的趨勢。
撰文:Donna 鳴謝:史曼媚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胖起來,不如動起來!
中國人一直視肥胖等同於好福氣,這種觀念源於舊社會窮困,三餐難得。 衣食豐足的今日,在美國,每年卻約有30萬人死於肥胖的後遺症。 肥胖已不能與福氣劃上等號,甚至是疾病的稱謂。
撰文/資料搜集:Donna 鳴謝: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鍾英明博士


別為胡亂減肥透支生命
遇到初相識的朋友知悉筆者為藥劑師時,總會問及坊間各種減肥健康產品。 筆者通常會強調飲食調節及足夠運動是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門, 這當然不能滿足朋友們的「求知欲」, 所以本期探討市面熱賣的減肥健康產品究竟是否安全有效。
撰文:陳碧琪(藥劑師)


纖體風潮下的反思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傾國傾城的四大美人,以至中國歷代許多美女,都各自帶點不同類型的美態。 朱唇皓齒、烏髮蟬鬢,變化的多端,闡釋了審美眼光不僅隨時代轉變和更新, 同時也深遠影響著傳統女性造型以至社會美學觀念。
撰文:陳頌瑩/吳劍華(藥劑師)


一般減肥產品聲稱成分與功用


難於覺察的胰腺癌
胰腺癌的發生率在過去25年間呈穩步上升。 胰腺癌的診斷十分困難,而且往往一旦確診,疾病早已處於晚期伴隨癌腫的轉移。 在男性中,除肺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胰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死亡原因。 在女性方面,除了乳癌、結腸癌、肺癌和卵巢/子宮癌,胰腺癌也是相當常見。
鳴謝:溫兆康醫生(心臟科專科)





赤地上的夏娃
進化論的主旨是變異、遺傳、天擇。 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是依賴進化來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族群的生存機會, 但進化卻在不知不覺間在我們身體留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包袱。
撰文/插畫:麥煒和醫生(腦神經科專科)


森林裡的農場
禽流感的衝擊,把全城鬧得熱烘烘。 農曆新年以後,香港正式踏入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報章每日報道的,不是某國又有新的人類感染個案, 就是發現家禽候鳥因H5N1而死,或是某國元首表演吃雞。
撰文/插畫:李瑞山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傳染病學講座教授)


白色瘟疫
最近因接獲院方通知被委任為結核病防治小組急症部代表常務委員, 使我回憶起九年前的一個臨床案例。
撰文:李啟偉醫生(台灣義大醫院急診部急救訓練中心主任)


膽固醇,有益還是有害?
在剛過去的端午節,你吃了多少隻粽子? 兩隻?三隻?或是為怕高膽固醇的關係,一隻也沒吃? 膽固醇與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關係密切,也難怪大家對膽固醇三字避如蛇蠍, 但膽固醇是否一如我們所想,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怕又是一個偏面的誤會。
撰文:Agnes


你減肥的方法,對嗎?
市面上不論是美容化粧品店舖,又或是個人護理用品的商店,都擺放著一個個減肥用品貨架。這些聲稱可以無所不能的減肥用品,配合著鋪天蓋地的明星代言人宣傳廣告,令許多無知又無助的減肥者,在經濟及健康上「大出血」。其實,均衡健康的飲食模式,加上適量的運動才是正確的減肥方法。
撰文:胡凱恩(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


從工傷看脊科醫療的成效
五月初,香港《經濟日報》曾經報道過香港的工傷問題日益嚴峻,除了失去52萬工作日, 還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涉及2.5億元的補償金, 引發勞工保險將會有雙位數字的增幅。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第一隻長出的恆齒
人的牙齒可依生長時期分為乳齒和恆齒兩種,一般在出生後六個月左右會開始長乳齒, 也有些會較早;恆齒的長出時間則多在六歲開始。 在恆齒之中,最早萌出的,是第一大臼齒。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告別昨日的我 踏上柏金遜症的征途
當你想像一個人患上柏金遜症時,腦海裡大多會浮現出一幅影像--一個老態龍鍾的老人, 手持拐杖,步履蹣跚,手足顫震的模樣。但你可曾會想到,一個僅年過四十,正值壯年的人士會患上柏金遜症呢?
撰文:龍麗貞(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社工)





心腦血管疾病多面觀(上)
心腦血管疾病屬於非傳染性流行疾病,1949年在 美國開始進行開拓性心血管病學研究。 最早1958年七國研究,中國國內則在70年代開始,於80年代加入國際研究。
撰文:虞慶芳(註冊中醫師)


中醫中藥對關節炎的治療及食療
我們常在梅雨季節時感到腰痠骨痛,會統稱為風濕發作。 風濕,是一種通俗性疾病的總稱,凡是關節,或是關節周圍的不適,都被概括為風濕病。 風濕可分為關節和非關節性風濕症兩大部分,而最為常見及最擾人的,應該是關節炎了。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疫症守門人
印尼北蘇門答臘一家八口感染H5N1禽流感個案,有專家懷疑八人中已出現人傳人後再傳人情況。如屬實,此乃前所未有。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

藥石亂投 豈能安身院舍養天年
2004年港島區發生至少6宗因安老院配錯藥而令長者入住深切治療部事件,由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從公立醫院收集的數據中,發現在該段期間因血糖過低入住公立醫院的51人當中,有23人懷疑誤服降血糖藥,當中9名長者來自多間不同安老院舍。其中一宗意外更證實是因院舍員工在分發藥物上失誤,引致該名院友誤服另一名院友的降血糖藥。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

一旦被蛇咬 最緊要冷靜
到野外遊玩或工作,有一定潛在危險,特別是因動植物所造成的危險,而被毒蛇咬傷便是其中之一。
撰文:伍華山高級醫生(將軍澳醫院急症室)
[內容]

»《醫案·錄》試閱版
» 藥物百科
» 投票結果一覽
» 佰期封面電子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