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6
2001年11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感冒
甫踏入11月,已感到有絲絲涼意,正是郊遊、野餐及燒烤旺季。正當大家遊山玩水之際,有否注意到感冒季節已悄悄來臨!雖然感冒通常會不藥而愈,但發病時渾身不適之感也相當難受,若因而要看醫生或請病假在家休息,簡直是雙重損失。
撰文:崔俊明、陳碧琪、張崇德(藥劑師)
感冒藥物一覽表
防炭疽不如防流感
我們一向都有個誤會,以為傷風不同於是感冒,其實傷風就是感冒,而感冒(Cold)卻有異於流行性感冒(Flu)。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這兩個醫學名詞在字面上只差了「流行性」,有時會令人難以分別究竟是患了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大部分人染了感冒的症狀時,都會不求甚解地統稱為「感冒」。 去年流感襲港,流感疫苗一度斷市,今年流感高峰即將來臨,與其防炭疽,不如先防流感!
撰文:Donna 鳴謝:蔣雄基醫生
流感疫苗
有人說感冒是不治之症,雖然有點誇張,卻也沒有太偏離事實。感冒病毒原來是不能以藥物治療的。既然不可醫,預防流感出現相對便成了應付流感的最佳板斧。 預防流行性感冒,除了增強自我抵抗力之外,注射流感疫苗也是一個上佳的預防方法,對於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及長期病患病,防疫注射更為重要。
撰文:潘君亮
聞者驚心炭疽菌
美國有郵務人員死於炭疽菌的消息,令炭疽病繼續升溫,不論香港有沒有可能成為受襲的高危地,傳媒已經努力地營造炭疽恐慌。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收到懷疑炭疽恐嚇信,再一次令炭疽熱火上加油。
撰文︰Donna
藥廠與醫管局之--臨床試驗賠償
醫院管理局今年6月草擬了一份新的「臨床試驗賠償」合約,其中一項是規定藥廠在本港進行各項藥物臨床試驗時,必須承擔一些即使非藥廠責任的賠償費用。此舉引起本港大多數藥廠譁然及反對,甚至拒簽合約,也因此,自今年6月起,大多數藥廠已暫停在本港投資試驗新藥。
撰文︰張成華
及早發現乳癌的新方法
醫藥經濟學 ( 完結篇 )
醫藥經濟學自95年興起以來,在短短6年時間裡,已經席捲全世界,香港的起步雖然短,只有兩年多,外界評價不多,政府不屑一顧,但在一班有心人的努力下,香港醫藥經濟研究小組在國際學術領域中,已經漸露頭角。
撰文:Isabel 資料提供:中文大學藥劑學副教授李烱前
骨骼延長術的應用 ( 完結篇 )
陳小明是一個快樂的八歲小男孩,他的父母均是身體健康的正常人,身高正常。自陳小明出生後,他的父母經常都懷疑兒子的身體有點問題,雖然他很活潑,智力亦正常,但父母都覺得他的四肢比其他小朋友短,以致他的身高一直都很矮小。
撰文:龍廷鈞醫生(骨科醫生)
范徐麗泰積極樂觀看人生
范徐麗泰是一個很具爭議的人。喜歡她的人會很喜歡她,同樣地,不喜歡她的人又真的很不喜歡她。往日,范太曾經為一些攻擊性的文章感到委屈;今日,范太以平常心看往日,一切恍如過眼雲煙。畢竟,我們不是天使,不可能人見人愛。
撰文:Donna
[內容]阿虫寫畫

迷信是心理止痛藥
迷信並不簡單地存在於中國人的社會,更存在於所有人的心裡。無論科學幾昌明進步,亦不能抹去迷信心理。大抵是因為人對於失意與希求都會訴諸於求神庇佑。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蔡志強為大家解釋心理與迷信的關係時,把迷信形容為一帖心理止痛藥。
撰文:蔡志強(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
人生與命運
有人說,甚麼「心理學家」、「行為學家」,他們說的都不過是自己的個人主觀意見,甚至有時還比不上電台節目「十八樓C座」中角色的見解,根本不足為鑑。的確,不少「專家」,包括開業的、教學的,或是傳媒做節目的,他們的意見雖然可以影響大多一般常識的人,卻不能逃過真正的有識之士。
撰文:李寶能(臨床身心行為學家)

認識地中海貧血症
地中海貧血症(地貧)是一種遺傳病,每年,世界上有10萬個重型地中海貧血症的兒童出生,至於香港,目前有400多名病患者,他們除了每個月要入醫院接受輸血來維持生命外,每星期還要花5至6 日及每晚10小時去注射去鐵針,見者心酸。
訪問:楊執庸教授 整理:李孟進
脊柱側彎成因及護理
莫以為小小年紀的同學是沒可能有腰背痛,莫以為成長中的子女是沒可能有脊骨毛病。作為家長的,應該時常留意子女的姿勢,否則壞姿勢的背後,正滋長著「脊柱側彎」的發展,有可能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的更可以致命。
撰文:黃施博脊醫
柏金遜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據統計,本港每800人中便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即是說,全港約有8000人是柏金遜症的病患者。 柏金遜症多數出現在中年之後,在40歲以下病發屬年輕患者。
撰文:李慧中 鳴謝:麥煒和醫生
諾貝爾奬與多巴胺
人腦中有數千億個神經細胞,我們之所以有記憶,有思想,有感覺,是因為腦部信息在神經細胞中互相傳遞開去,擔任這個傳遞任務的使者是「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的發現可說是當今一項偉大的成就。
撰文:李慧中
南瓜老少咸宜
南瓜是健康食物,南瓜除了是高纖維食物及對糖尿病患者有益之外,也是老幼合宜的食物。
撰文:關志泉師傅
讀者來信

香港中醫藥有待統一規範
世界各地都開始以科研態度研究植物藥用價值,但是香港的中醫藥依然良莠不齊,混水摸魚的中醫及錯誤用中藥的例子為數不少,香港除了中醫師需要考試制度化之外,藥材進口商及藥店工作人員亦亟需規範化……
撰文:虞培楠醫師
秋冬季節的美容品
杏仁,亦即杏的核仁,有南杏與北杏之分,香港統稱為南北杏。而在中醫處方應用上,則以北杏為多,即醫生寫杏仁,應配北杏,除了寫明南杏,才用南杏。但在香港中醫處方上,經常混為一味,這是一個錯誤。
撰文:虞培楠醫師

請給長期病患者一個名分
我們經常自稱為一群「長期病患者」,說自己是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病人,但長期病的定義為何呢?政府一直未予清晰定義,而施政報告推出,對我們這群「長期病患者」卻沒有推出甚麼嶄新的服務來填補現有服務的不足。
撰文:陳萃菁(病人互助組織聯盟主席)
生化武器帶來「極度驚慌」
美國911事件之後,恐怖分子、恐怖襲擊等名詞從不間斷,種種生化襲擊之說,隨之而多。美國近日亦有出現炭疽菌個案,除了炭疽菌,其他的生化武器最近亦時有報道。
撰文:陳祖鈞醫生
嚴正聲明
有關貴刊於10月1日《醫藥龍門陣》(第5期,47頁)一欄刊登醫院管理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高永文《提高效益服務市民》一文,該文本是就筆者於第4期《被迫瘦身乃暴食之惡果》之回應,然部分引用駁辯之內容並非本人所撰寫,乃高醫生個人之假設推斷,強加為本人之意,實有歪曲文章之嫌。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勿以經濟藉口自亂陣腳
經濟不景,香港人將專注放在振興經濟、紓解民困上,直是可以理解。當然,締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亦被視為香港當務之急。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單靠口術不能化解危機與恐慌
世界各國近期連串發現炭疽菌個案--炭疽芽孢桿菌(Bacillisanthracis)和炭疽,大異於該病及細菌的自然歷史,有人很可能已掌握呼吸性炭疽的傳染技術,一旦全面展開襲擊,與美國關係密切的香港,難以置身事外。但港府至今平伏民心的口術有餘,實質工作卻不足。
撰文︰麥國風(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