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36
2004年5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認識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Parkinson Disease)是由於腦內組織黑質的退化,因而導致臨床上出現幾個典型的徵狀:震顫、僵硬、行動遲緩。全球超過50歲的人約有百分之一的機會患病,近年亦有年輕人患病,著名的美國影星米高霍士在不到40歲便罹患柏金遜症。我們經常把柏金遜和老年癡呆混為一談,究其實,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病症。
撰文:Donna 鳴謝:歐陽敏(腦內科專科醫生)
柏金遜症藥物一覽表
柏金遜症的藥物治療
柏金遜症的命名,是因為早於1817年,英國醫生Dr. James Parkinson已詳錄了此病的徵狀,然而,直至1960年代,其病理才被得悉,而柏金遜症的治療亦從那時開始有突破進展。
撰文:張崇德(藥劑師)
安樂死與善終
全身癱瘓的病人一封寫給立法會議員的信,全城撼動。台南義大醫院一個醫生也寫了一篇關於病人在人生旅途終站的故事,一樣牽動人心。香港對死亡教育一直付諸厥如,安樂死與善終,也許是一體兩面。
撰文:Kit
[內容]馮宜亮300億的疑惑
作為小市民,對醫療制度有幾了解?相信大部分人都沒有甚麼概念。簡單地認為,最好是不必付費,或是少量付費。但是,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當然更沒有免費醫療服務,要是使用醫療服務不必付費,那帳單究竟誰付?政府?還是納稅人?
撰文:Donna
[內容]肝膿腫
肝膿腫可由阿米巴原蟲或細菌感染所引起,常見病徵為發熱,尤以細菌性肝膿腫更顯著,多在肋間有明顯壓痛,部分病人會出現黃疸。近年由於抗生素的應用和超聲導引下穿刺引流手術的進步,這種嚴重腹部疾病的預後已有改善。
資料提供:溫兆康醫生(心臟科專科)

柏金遜症活動能力增值訓練
柏金遜症是一個腦神經持續退化的疾病,患者的病情會經常變化。現時,香港約有7千名患者,對柏金遜症患者來說,有效地控制病情和減慢退化速度是十分重要的。但患者往往因對病患及復康技巧如藥物、飲食、運動、自我照顧等缺乏認識,引致病情難以控制,甚至惡化得較快。
撰文:郭偉權(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物理冶療師)

搽藥膏的小學問
外用藥膏不是往皮膚上一抹就成了嗎?其實使用外用藥膏不及吃藥用水一吞那麼方便,塗搽藥膏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內容]了解基礎代謝率
眾所周知,肥胖是物質豐裕社會的副產品,近這幾年間,減肥方法層出不窮。看市面上的瘦身纖身廣告之多,大概也可以明白我們是如何的「求瘦心切」。只是,不少人經過地獄式減肥之後,不旋踵,體重又再回升,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撰文:Agnes
[內容]五十肩運動自療及預防
經過上一期的敘述,相信讀者已經認識肩膊的結構與功能,了解五十肩的痛楚,得知對五十肩的不同治療方法了,現在讓我們繼續研究如何面對、自療及預防這一個都市常見的五十肩毛病。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
牙齒矯正的疑惑
甚麼人需要接受牙齒矯正治療?大概不離美觀和功能性需要。
撰文:岑儉醫生(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矯齒科牙齒矯正科專科)
如何除口氣
壞口氣大約影響六成人口,一般被視作社交問題。其實口氣不是一個疾病,所以在牙科基礎教育中未被強調。其中九成壞口氣的起因來自口腔,所以先往牙醫處求診是正確的開始。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兒童生長痛
手術去除蒙古膜、膽固醇瘤、汗腺瘤
經過幾期介紹不同的眼部手術,今期介紹幾個問題看似不大,卻又在在影響著我們儀容的眼睛問題。
撰文:陳祖鈞醫生(整形外科專科)
水溶性維他命B3、B5、B6
大家都知維他命對身體的重要,但是吸收維他命卻不能盲目。我們繼續為大家介紹水溶性維他命B3、B5及B6。
撰文:周永就醫生
醫藥信箱

中醫藥調肝補腎
有病人對我說曾經患乙型肝炎,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自覺症狀和臨床體徵全部消失,但遺留一項或幾項「理化指標」經久不愈。病人問能否吃中藥來慢慢醫治。因為中醫學講究「病去如抽絲」,肝病正是急也急不來的病。
撰文:虞慶芳(註冊中醫)

中西藥必須正名
司馬遷《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古代辨藥起始之記載。「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有毒、無毒,陰乾、曝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藥之不同,性味功能自然各異,不可不察也」,這是《本經》更進一步說明辨藥的重要性。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生命誠可貴
近日,癱瘓病人「斌仔」要求把安樂死合法化的信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撰文︰麥國風(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安樂死是「求死」抑或是「求救」?
人類社會充滿許多不同禁忌。對傳統中國人來說,死亡更是叫人敬而遠之的忌諱。但近日一位臥病在床12年的全身癱瘓病人去信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要求香港法例加入安樂死的考慮,再次引起社會討論安樂死。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建傳染病大樓切合本港需要
自去年「沙士」一疫,醫院管理局在檢討疫情的處理後,認為本港有迫切需要在選定的急症全科醫院內興建傳染病大樓,以應付大型傳染病爆發。
資料提供:醫院管理局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