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23
2003年4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絕對戒炎
非典型肺炎除了在香港肆虐,亦引起全球關注,全港大街小巷掀起搶購口罩熱潮,市民的惶恐不難理解。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學系研究小組日前出現突破性發展,專家已經找出病毒源頭,「怪病」的神秘臉紗揭開,雖然尚未有百分百的治療方案,但是,專家一再呼籲,預防勝於治療。要「絕對戒炎」,還得從基本處著手。
撰文:Donna 部分圖片提供:香港大學醫學院
不可輕忽的耳鼻喉炎症
每年每月最多人感染的,相信一定是相關於耳鼻喉科的病症。許多病患者以為耳鼻喉是小問題,其實,耳鼻喉涵蓋的範圍很廣,在頭頸部,除了大腦、眼睛及牙齒,都屬於耳鼻喉科。雖然耳鼻喉的炎症很少會危及生命,但卻會使人坐立不安,而且發病頻率甚高,雖「小道」,卻不可小覷。
撰文:Donna 鳴謝:許由醫生(耳鼻喉專科)
抗生素有效治療炎症
耳鼻喉炎屬於上呼吸道感染,由於這些器官經常直接與外界的細菌、病毒,甚至真菌打交道,所以容易受感染。
撰文:陳碧琪(藥劑師)
治療炎症藥物一覽表
急性青光眼
凡眼球內的壓力不正常而引致視神經受損,視力減退,便是青光眼。青光眼是由於眼球內前房液體排出眼球的孔道有阻塞,使過多的前房液體滯留在眼球內,導致眼內壓升高,損害視覺神經,令視力衰退。
資料提供:溫兆康醫生(心臟科專科)
肩骨上端骨折
鄭太太是一個家庭主婦,一向身體健康。一天,她在旅遊時騎馬,騎坐的馬兒出乎意料地躍起,鄭太太因此從馬背摔到地上。她的左肩膀先著地,著地時聽到有聲響,並感到有很大的痛楚。
撰文:龍廷鈞醫生(骨科專科)
衛明眼中的中醫中藥
一百年前,香港幾乎只有中醫,五十年前,中醫開始沒落,西醫抬頭,之後,「醫生」就是西醫的等號。扛著三千年文化,三千年歷史的中醫,眨眼間被新興的西醫西藥所取代,藥材舖的中醫診症,門堪羅雀,不少中醫師見事無可為,都告老歸田。不過,97年董特首一聲令下,推展中醫中藥,建中藥港,中醫地位,得以重塑,中醫藥的熱潮,方興未艾。
撰文:Donna

從「身」開始積極運動多嘗試
打開近日的報章,相信大家都會不斷看到財赤、減薪、失業、削減社會福利等等負面消息。 面對眾多的社會問題,不知道大家有甚麼感覺? 抑鬱、失望、徬徨、憤怒等等的情緒可能都會一一湧現。
撰文:潘經光(物理治療師、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身心力行課程組長)
老年抑鬱症
黃婆婆今年90歲,丈夫在十年前過世,黃婆婆有三兒一女及三個孫兒。黃婆婆本來和大兒子及其家人同住,後來,卻入住老人院舍。
撰文:陳慧慈(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

希臘神話中的阿基里斯跟腱
當談論到足部的跟腱時,不能不提及希臘神話。 在芸芸英雄中,阿基里斯(Achilles)是一位出色的希臘勇士,而他的傳奇故事,成為跟腱別名的來源。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
足底按摩療法
近年來,香港流行足底按摩,據說可以治病強身,不少市民不辭路遠的北上深圳進行足底按摩,究竟這足底按摩的原理是甚麼?治病強身的說法又是否有醫學根據?
撰文:灼華
自然醫學淺談 ( 上 )
「自然」成為社會的大趨勢,在醫療保健的領域亦然。 然而,自然醫學作為一門醫學,不只是採用自然療劑,還有一套獨特的醫療哲學。
撰文:黃偉德(澳洲順勢療法文憑)
濕疹成因與處理法 ( 下 )
濕疹是困擾著不少人的皮膚病,無論成年人、老年人或小童都會患上,而且不容易治理。
撰文:周永就醫生
非手術減肥法
苗條的身材可說是每個人的夢想,但是有多少人可以永保身材苗條? 這就要看他們的恆心、意志和對減肥的認識了。
撰文:陳祖鈞醫生(整形外科專科)

風濕病的家庭療法
風濕病是一種範圍廣泛,致病因素多樣,病變部位不一,病理屬性複雜的疾病。 臨床上用單一的治療方法,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
撰文:虞培楠(中醫師)
小兒慎服板藍根
因為非典型肺炎的恐慌,坊間盛傳中藥板藍根可以治病,一時掀起搶購板藍根熱潮, 究竟板藍根是甚麼藥?有甚麼功效?是否真的可以預防肺炎及感冒?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全民參與抗炎行動
本港因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市民已超過500多人(截稿時),當中包括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私家醫生、醫科學生、中小學生、銀行職員、圖書館職員等各行各業。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全民提高危機意識
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已接近一個月,情況仍然未有緩和的跡象,而有關當局在處理非典型肺炎事件上乏善可陳,差強人意,令病毒蔓延至社群。
撰文︰麥國風(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調整收費資源投放得宜 公立醫療期望長遠可持
公共醫療收費的推行如箭在弦,雖然各方輿論反應不一,但是,在資源有限的壓力底下,公家醫院調整收費勢在必行。醫院管理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高永文撰文解釋收費的原因。
撰文:高永文(醫院管理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