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煙與不煙 也可能患肺癌
ISSUE 187
2016年12月號

< 上一頁

   [購買電子版-PDF]     


編者的話 [內容]





煙與不煙 也可能患肺癌
由於肺癌不易為病人發覺,且擴散快速,死亡率一直高踞於癌症首位,據2014年的最新統計,香港死於肺癌的個案高達3866人。控煙政策推行有年,為何肺癌仍然居高不下?
撰文:Donna 鳴謝:潘智文醫生(臨床腫瘤科)


肺癌治療的迷思
肺癌病人被確診後往往心慌意亂,常有很多疑問,但是見到醫生時又不敢問,聽到一連串醫學名詞更是無從問起,更常把檢查誤以為手術,這裡有幾個常見的誤解,幫助病人了解一下坊間的迷思。
撰文:Donna 鳴謝:潘智文醫生(臨床腫瘤科)
[內容]

肺癌的個人化治療
在過去十年,肺癌一直是香港的頭號癌症殺手。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4年的數據,新肺癌病例約4674宗,因肺癌致死的接近3900人。不過,近年透過基因醫學研究,科學家們讓肺癌治療進入標靶及免疫藥物新時代,頭號癌症殺手的稱號在不久之後有望打破。
撰文:陳碧琪(藥劑師)





善用止痛藥
控制突發性癌痛
癌症之所以令人困惱,除要面對威脅生命的疾病,尚要面對治療的副作用,更令患者感到沮喪,是癌症常會併發痛症,而疼痛往往影響病人的生活作息及情緒。現代處理癌症,紓緩疼痛已是重要課題。
撰文:Donna 鳴謝:梁廣泉醫生(臨床腫瘤科)


練習呼吸控制及鬆弛技巧 
有助肺癌患者紓緩氣促
肺癌是香港癌症的「致命殺手」,也是一直高踞香港癌症死亡率的第一、第二位,逾9成肺癌患者在不同階段會遇上呼吸困難問題,因此除關注藥物治療外,也必須正視時刻困擾著患者的氣促問題。
撰文:Kit


「偉哥」預防高山症?
韓國爆出總統閨蜜干政,正當全球聚焦於這個還有一年多任期的民選總統會不會躹躬下台時,忽然卻被「偉哥」搶了風頭,因為總統府買「偉哥」作為預防高山症的新聞曝光,對比總統會否下台,大家更關心究竟「偉哥」能不能預防高山症?
整理:Kit


歐洲栗葉片提取物或可擊敗「超級細菌」
相信大家都吃過香甜可口的炒栗子吧!栗子屬於被子植物山毛櫸科的一種樹木果實。近年發現,歐洲栗子樹除了果實有益健康外,葉片提取物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撰文:林佑(研究員/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
[內容]

香港藥劑業 ── 點滴說當年Part V
藥物教育資源中心(1)
醫院藥劑師學會認為藥物教育應由市民開始才可有效預防錯誤用藥,學會成立之後積極推行藥物公眾教育,更希望可系統化藥物教育工作,藥物教育資源中心便是在這個前提下產生。
撰文:林麗金(藥劑師)、羅雅姿(藥劑師)、呂燕明(藥劑師)、朱敏華(藥劑師)、何嘉誠醫生 策劃: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正確護髮
少用洗頭水護髮素
除非天生好髮質,否則我們都經常為頭髮煩惱,粗糙、開叉、斷折、枯黃,而最傷感情的,就是每天看著一把一把頭髮捨我們而去!
撰文:Kit


膽固醇過高導致眼瞼黃斑瘤?
在眼睛的周圍常有些奇奇怪怪的皮膚問題,別人看起來不覺礙眼,但自己對著鏡子,就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其中最常見是脂肪粒、皮膚疣,還有汗管瘤,以及黃斑瘤。
撰文:Kit





認識人生必經的更年期
更年期是每個女性一生中必然經歷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一般女性約40-55歲開始步入更年期,但停經年齡會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有差異,平均年齡為51歲。
撰文:吳心絃(藥劑師)
[內容]

清刮牙腳
大部分人均會明白甚麼是蛀牙,只要牙齒上有蛀洞或是黑點,就會見牙科醫生。其實相比蛀牙,牙周病才是牙齒第一大病。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李奕庭(牙齒衛生員)





含馬兜鈴酸中藥具腎毒性
我們曾經介紹過多種著名毒藥,今期的馬兜鈴,不能算是毒藥(不會即吃即死),但所含的馬兜鈴酸則具有慢性致腎病毒性,更有致癌的可能。現時多種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或藥材都是禁藥!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柏金遜並非長者專利
中藥結合運動緩解症狀
柏金遜症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升高,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令人誤以為柏金遜症是一種老人病。基於這種誤解,年輕患者容易忽略早期病徵而延誤治療。
撰文:李文鶴(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小兒推拿 
掌握穴位 辨識手法
甚麼是小兒推拿?簡單來說是以不吃藥不打針為原則,以通經絡、調氣血、平陰陽來達到讓孩子自愈的方法。
撰文:賴秋文(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臨床教研中心〈下葵涌〉註冊中醫師)





給年青藥劑師:深耕細作 物換星移!
繼今年八月寫了一篇給年青藥劑師的意見後,陸續收到新晉同業問我如何看待關於藥劑發展及藥劑師出路的短訊,多謝你們不棄。老實說,我沒有答案,只能分享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提出少許個人意見,不論對錯,給大家作個參考。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

»《醫案·錄》試閱版
» 藥物百科
» 投票結果一覽
» 佰期封面電子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