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166
2015年3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丙型肝炎進入終結時
Body Shop始創人Anita Roddick因輸血感染了丙型肝炎於2007年逝世,使人極度惋惜之餘,亦使丙型肝炎成了焦點,八年後的今天,丙型肝炎新藥輪番上市,丙型肝炎已成有藥可醫之症,不幸個案或許已進入倒數階段!
撰文:Donna 鳴謝:盧靄珊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腸胃肝臟科專科)
丙型肝炎三合一療法
丙型肝炎為可引至肝硬化及肝癌的病毒性肝炎,估計香港的患者約17000人,隨著蛋白酶抑制劑面世,丙型肝炎的治療又再往前邁進一步。
撰文:賴愛倫(藥劑師)
丙型肝炎藥物

FDA審批新型抗菌藥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出第五個「合格傳染病毒產品」藥物,可用於治療部分具抗藥性的細菌。
整理:Kit
[內容]發脾氣及焦慮增加心臟病發風險
別以為情緒不重要,情緒好不好絕絕對對很重要。那些有事沒事都會發脾氣生氣的人必須注意,你心臟病發的機會比任何人都高。
整理:Kit
皮膚測試可驗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和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備受全球醫療機構關注,因早期病徵不明顯,若出現症狀而被確診的往往已是中、晚期。
整理:Kit
香港藥劑業點滴說當年Part III
公立醫院引進藥房電腦操作系統
歷程之那些年那些事(lll)
三十年前,香港病人視政府醫院服務為福利,對醫療服務及藥物都沒要求,醫院藥房給甚麼便拿甚麼,藥袋上的資料更是不甚了了。當年藥房的運作原始,與現時是兩種景況,而引進電腦化是藥房重大的改變。
撰文:蔣秀珠(總藥劑師辦事處高級藥劑師/藥劑資訊科技管理)

元荃古道尋喜香
香港近來吹起「務農」風,城市森林中的工廈天台不乏人工小農莊,一百幾十個膠箱當成一百幾十畝農田,租給嚮往有機種植的城市農戶。位於元荃古道上的喜香農莊或許仍稱不上「完全」農莊,倒是實實在在的又有田又有地。
撰文:Zero 鳴謝:Mary Cheung
淺談坊間的「補眼」產品
坊間有不少「補眼」、「護眼」的保健產品,聲稱能令眼睛明亮、視力更好等等。到底這些産品是否有效?消費者應如何選擇?今期筆者為大家探討。
撰文:歐偉忠(藥劑師)
[內容]飲食與運動 增強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細菌、病毒、病原體等,可是我們不會因此而每天生病。不會天天生病的原因是甚麼呢?實在要感謝身體的一道防禦網 ── 免疫系統。
撰文:許欣彤(營養師/香港保健食品協會會員)

用錯方法減錯肥
過年時又吃又玩,少不免胖了三幾磅,愛俏的男男女女又開始為減肥忙,現時減肥方法層出不窮,如何減肥才是又有效又健康?
撰文:Kit
牙痛,究竟哪裡痛?
「醫生,我牙痛!」
大部分牙科病人求醫都是喊牙痛,但若是牙科醫生問,究竟是哪顆牙痛了?
很多時,連病人自己也不清楚!
撰文及圖片提供:楊幽幽醫生(牙科)

運動與腫瘤病患的康復
很多人患了病,尤其一些嚴重疾病,都會以多臥床,少「操勞」為妙,其實適量適當地運動對任何人都有益,包括腫瘤病患者。
撰文:翁霆耀(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一株桃樹全身寶
桃仁活血行血 去瘀生新(下)
一株桃樹全身均可入藥,但數到價值最高,卻是我們吃了果實之後便順手拋掉的桃仁。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母乳餵哺與藥物
衛生署的數據顯示,香港初生嬰兒首6個月的全母乳餵哺率極低,只有2.3%,國際水平平均約為40%。醫學界發現母乳餵哺不單對嬰兒有好處,對母親也有莫大的益處。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