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134
2012年7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夏日大作戰 遠離腸病毒
時序進入夏季,又是腸病毒活躍的時候。腸病毒傳染性強,每隔四至五年便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爆發,在小朋友身上尤其多見。腸病毒會導致多種疾病,「手足口病」是最常見的一種。但是預防腸病毒不算太困難,勤洗手加上1:99,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撰文:Donna 鳴謝:關日華醫生(瑪嘉烈醫院兒科副顧問醫生)
保持良好衛生 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一般發生於初夏至秋季,亦會於冬季出現。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這種疾病,不過手足口病通常發生於嬰兒和小於五歲的兒童。另外,有些文獻指出小於十歲的兒童亦較容易染上。
撰文:張嘉敏(藥劑師)

減重新藥上巿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最近批准新藥Lorcaserin使用於治療成年人的嚴重肥胖,這是FDA近十多年來第一次批出幫助控制體重的藥物。FDA准許Lorcaserin附加於合併節食及運動來管理慢性超重。
整理:Kit
FDA批准植入支架為青光眼減眼壓
本港首項生物抗癌新藥臨床
FDA首次批准小梁微繞道房水引流裝置支架(IStent)治療減眼壓,適合同時患有白內障及青光眼的病人。目前批准在白內障手術中結合使用,以降低患有輕度或中度開角型青光眼成年患者的眼壓。
整理:Kit
糖尿病患者不知血糖水平
香港現時約有70萬名二型糖尿病患者,接近百分之九十是在公立醫院覆診。香港專科醫生學會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一項香港二型糖尿病患者對血糖水平控制認識的問卷調查,成功訪問506名18歲或以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了解患者對二型糖尿病及控制血糖目標水平指數的認識。
整理:Kit
最難治的汗管瘤
讀者小儀的眼睛周圍長了一些淺淺細細的小粒,尤其在眼瞼底下,顏色與皮膚相近,不痛不癢。旁人並不察覺,她自己就是看著礙眼。這些小粒到底是甚麼東西?粉刺?油脂粒?還是其他?
撰文:Kit

油從哪裡來?
任誰都知,在全球死亡疾病排行榜上,心臟病總是數一數二,其中一個致病元兇脂肪,更令人談「脂」色變。超級市場貨架之上排列著林林總總名目不同的食油,黃澄澄明亮清澈,在中國大陸「地溝油」新聞的陰霾之下,大家有沒有想過,金黃食油的安全問題?
撰文:Kit 攝影:Daniel/Kit
雀鳥身分證 ── 鳥類環誌
香港是候鳥長途旅程的一個補給站,每年春、秋、冬三季,成千上萬的候鳥遷徙而至,為鳥類專家提供研究雀鳥的好時機。
撰文:梁嘉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護區主任)
冷汗?虛汗?正常出汗?
如何對證下藥
出汗為人體的生理現象,正常人必然有出汗的經驗。但是出汗有正常出汗及不及正常出汗,究竟怎樣才算正常?怎樣才是不正常?
撰文:黎愷琳(註冊中醫師)
[內容]
輔酶Q10之其他醫學用途篇
研究相信輔酶Q10是抗氧化劑,有助保護人體細胞免於受損,除了有益於心臟外,科學家亦不斷研究相關於輔酶Q10對其他疾病的功能。
撰文:歐偉忠(藥劑師)
牙齒創傷後的治療個案
牙齒創傷後治療的主要原則包括:保存牙齒、停止移位、使牙齒回復外觀及咀嚼功能。
撰文及圖片提供:楊幽幽醫生(牙科)

游泳輔助治痺証
中醫學的痺証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經脈閉阻不通,氣血運行滯澀而出現筋骨、肌肉、關節等等發生麻木、疼痛、沉重、屈伸不利,甚至有關節腫大變形等一系列表現為主的病症。
撰文:彭嘉韻(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藏藥紅景天治高山症?
每年七八月全球進入暑假,又是旅遊旺季。遊玩固然開心,更重要是注意安全。雖然「上山」
比「下海」安全,但高海拔地方容易誘發高山症,風險不能小覷。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醫療私營化結束?
周一嶽年代結束。他的醫療政策,可以用「醫療私營化」五個字概括形容。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對醫藥分家的一點建議
藥房監管不足 分家更危險
本人是一名受過家庭醫學訓練的全科醫生,在私家醫院工作。在私家醫院,原則上是醫藥分家的,因此本人完全明白醫藥分家對病人的好處。所以本人在原則上認同長遠來說,香港應向醫藥分家的方向走。
撰文:劉俊彥醫生
[內容]丟官學修行
中國王道帝制行之數千年,從來都是人治。人先於事,所以帝王之術是先治人,手段少不了以人治人,而最恐怖的治人個案五花八門,歷史一直在重複。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不要為「拉布」耽誤新藥救人!
這天,由於身體不適,躺在家中床上,親歷作為病人的苦況,對「病人」的身分有另一番感受。
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