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125
2011年10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一班學生當中,總有些是特活躍的,通常多是男孩子,他們特別不專心,特別搗蛋,特別容易興奮,亦特別坐不住,當然,學業也特別差。以前,我們把這些兒童統統標籤為壞分子或是問題兒童,現代醫學家發現這些特別活躍的小朋友可能是患了病,這個病叫做過度活躍症。
撰文:Donna 鳴謝:林中鍵醫生(兒童精神專科)
治療過度活躍症 應接納醫生建議
新學年已經開學了!相信大部分學生對新學年都充滿期待,但對「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新學年絕對是新考驗的開始。
撰文:陳嘉欣(藥劑師)
治療過度活躍症藥物

心臟病--全球頭號殺手/Infliximab可用於兒童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癌前期無病徵
2010年本港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達6630,估計接近三分一(逾二千多人)死於心臟猝死,心臟科專科醫生估計中年以上人士猝死,大部分與心臟病或腦血管病有關,當中以心臟病發最為常見;而且不少患者事前沒有心臟病的明顯徵狀,首次心臟病發便已猝死。
整理:Kit
[內容]提防家居中毒
我們常以為,家居用品能夠放在貨架裡任人購買,安全應該無慮。事實上,家居用品亦暗藏危機,別的不說,就是那些家居常用的清潔劑便經常製造中毒的意外。據統計資料,香港每年平均有4-5千人因各類型的中毒送院,引起中毒的包括清毒用品、除蟲劑、洗潔精、洗衣粉、肥皂、臭丸及樟腦。
撰文:Kit

柴灣最好食咖喱
如果你問,柴灣有好吃的東西嗎?我可以百分百肯定的答:沒有。自從前五星酒店名廚撤離後,柴灣好吃的東西更是鳳毛麟角。起碼在我這三年與柴灣「交往」期間,仍未找到滿分食肆。不過,如果說攀到合格邊緣,倒還是有的。
撰文:Zero
加強市民了解自然生態 締結「濕地情 ∙ 源」
提及濕地,大家很自然會聯想到香港的米埔自然保護區。米埔自然保護區面積約380公頃,在1995年與后海灣一帶地區被列為《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
撰文:陸婉嫻(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公關傳訊經理(品牌))

猝死之預防
心臟病及中風是全球的頭號殺手,每年奪去1700萬人的生命,造成人命損失及巨大醫療開支,防治心臟病是各地衛生機構部門的重要課題。
每年一度的「世界心臟日」(10月2日)目的在提高公眾對心臟健康的認識和關注。
撰文:Kit 鳴謝:李麗芬醫生(心臟科專科)
同時進行植骨與植牙
關於植牙的方法,上期我們已經介紹了先植骨後後植牙,今期繼續解釋植骨與植牙同時進行的方法。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及早預防 避免骨質疏鬆(2)
當談到骨質疏鬆症的時候,大家都很自然地把女性與該症拉上關係。究竟哪一類族群比較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呢? 骨質疏鬆症是否一定是屬於女性的病患呢?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內容]「針」、「灸」有別
自古以來,醫家往往會將「針法」和「灸法」並稱為「針灸」。其實,「針法」和「灸法」各有其獨特之處,但在臨床上往往「針」、「灸」並用,密不可分,才能起相輔相成之效。
撰文:梁栢暉(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野葛菜與野葛根
關於「葛」,市場上名目繁多,簡單數幾個就有野葛、野葛菜、野葛根、葛根,也有野葛粉和葛根粉,還有日常吃的粉葛和沙葛。這些「葛」,名字相差不遠,是否有遠親或是近親關係?又甚至其實是同一物種?
撰文:潘君亮

醫藥勾結 出賣病人
近年藥商宣傳流感疫苗的不遺餘力,已是無孔不入。處心積慮收買全球流感「專家」,大力吹噓流感大流行危害,以至全球各富裕地區皆浪費大筆公帑購買乏人問津的人類豬型流感疫苗。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時代的悖論
一日,我在公司(醫院)的靈修時刻,聽了牧師說以下一段話語,恰好反映了我們這時代人們的生活點滴,思想與價值觀!正值我在《醫•藥•人》這本雜誌寫的第一百篇,一向我都是人前人後的說人是非,今次正好搬弄一下,也嘗嘗「文抄公」的滋味,希望在「大審判」時,不會給打落十八層地獄,阿彌陀佛、阿門!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及早推行藥劑處方電子化
威爾斯親王醫院在9月22日公布一宗涉及一名73歲女病人的藥物事故調查結果。調查後發現,事件中的當值駐院醫生與實習醫生溝通不足,加上實習醫生未有依程序核實病人身分,導致不必要用藥,令病人病情惡化,其後不治。
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