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12
2002年5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頭痛,防不勝防!
頭痛,它會突然來襲,令人防不勝防。撇除頭痛可能會是其他疾病的病徵之外,頭痛仍有好幾大類。國際頭痛學會將頭痛分為13大類,而以偏頭痛、緊張性頭痛最為常見。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女性頭痛的比例遠高於男性,這和壓力與荷爾蒙有極大的關連,醫學界已經開始針對女性的需要,研製偏頭痛的藥物,希望能讓大家遠離頭痛的煩惱。
撰文:Donna 鳴謝:何定國醫生 部分資料提供:腦科中心
針對羥色胺治偏頭痛
偏頭痛是血管性頭痛,舊式的藥物都是針對人體血管的收縮而發展,但是副作用多,新藥針對人體的羥色胺變化而設計,亦減少了發生偏頭痛時惡心及作嘔的感覺。
撰文:潘君亮
手術治療--長痛不如短痛
偏頭痛(Migraine)一般是指在頭一側的痛,其實,一側頭痛不一定是偏頭痛,偏頭痛是可以兩側都痛的。要辨別是否偏頭痛,需要醫生的嚴謹的判斷。 偏頭痛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根治之法,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量避開引發頭痛的各個因素,以及吃藥止痛。另外,介入性疼痛療法(Interventional Pain Procedure),也是個吃藥以外可以考慮的止痛方法。
撰文:Donna 鳴謝:辛啟安醫生
[內容]病人現身說--痛的日子
偏頭痛,足足困擾了歐陽小姐20年,沒想到在兩年前遇上「射頻治療」,令她正式擺脫了過去那段痛不欲生的日子。
撰文:Isabel
偏頭痛用藥與預防
偏頭痛(Migraine)一般是指側在一邊頭的劇烈刺痛,但是很多人對偏頭痛都存有誤解,以為半邊頭痛就是偏頭痛。其實兩側痛都可以是偏頭痛,而一些側在一邊的頭痛也未必是偏頭痛,所以正確的診斷有賴於醫生嚴謹的判症。
撰文:張崇德(藥劑師)
痛不及待
雖然香港是一個很先進發達的社會,但是論到用藥,態度仍是十分保守,好像使用針劑便一直都不及口服藥物普遍。對於令人痛不欲生的偏頭痛及叢發性頭痛,針劑的迅速止痛,實可緩燃眉之痛。
撰文:潘君亮
偏頭痛用藥一覽表
痛風與尿酸
痛風症以男性較多,有遺傳因素,亦與日常飲食習慣有關。痛風所引致的急性關節炎大部分為單一關節,以大腳趾為最常見,其次是足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及手指等。影響的關節會突然變得紅腫及出現劇痛,嚴重的痛風會令關節變型,病人亦可能因此而失去工作能力。
資料提供:溫兆康醫生
牛皮癬關節炎
牛皮癬關節炎會因牛皮癬而引發,特點是好發於指趾關節,也可累及骼關節。關節部位有紅腫熱痛症狀,不及時處理,可導致行動困難。
撰文:龍廷鈞(骨科醫生)
余枝勝常懷感恩心
上個月,聖雅各福群會一個老人癡呆症的研討會上,余枝勝醫生在台上侃侃而談,會後,人潮散去。一些護老者繼續圍著他發問,我想走去SayHello,卻插不進嘴,遠處打個眼色作罷。心裡一直嘀咕:為甚麼他真有這麼好的能耐,面對每一個陌生人他都答得這麼真誠、這麼投入。原來,真有那一點遠因,令他那感恩的心一直陪伴在他人生旅途中,當然還少不了他那與生俱來的好脾性。
撰文:Isabel
[內容]哮喘患者須知︰類固醇並不可怕!
香港每年仍有幾近百人死於哮喘,主因是哮喘病人經常低估自己的病情及對藥物認知太少,致有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而在哮喘病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類固醇,更被標籤為敬鬼神而遠之的藥物,錯誤的觀念使不少哮喘病患者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輕者延誤病情,重者可能致命。
撰文:Agnes 鳴謝:香港哮喘會顧問梁宗存醫生
[內容]及早認識強直性脊椎炎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在4月進行的調查顯示,風濕病徵影響了3分2的被訪者,其中多數為適齡工作人士,被訪者大多從沒有聽過一些風濕病的名稱,例如90%被訪者沒有聽過強直性脊椎炎(下稱強脊炎)。
撰文:李慧中
醫藥分家對巿民有甚麼好處?
世界各地一些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澳洲、新西蘭等地,都實施了醫藥分家,連帶接近香港的南韓,最近亦推行醫藥分家的制度。總的來說,醫藥分家是由政府及保險界承擔藥物費用,因此,醫生治病診症時,就毋須理會藥費的平貴,由病人到街外藥房去購藥,由病人自行抉擇。
撰文:張成華 資料提供:香港科研製藥聯會執行董事蕭樹煜

如何幫助情緒有問題的人?
失業、負資產困擾著整個香港社會,為情為錢自殺成為了報紙每日必備的新聞,這些情緒不穩的人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扶他們一把?
撰文:蔡志強(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輔導服務主任)

脊柱周圍的配件
很多人只知道脊柱,其實在它的周圍,有很多很重要的配件,包括支撐全身重量的椎間盤,有減壓避震作用的纖維環,能分泌潤滑液的膜囊……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
百合四季皆宜
食用百合有助改善病情,也由於百合富水分的特性,更可解渴潤燥。
撰文:Donna 鳴謝:高錦明教授
[內容]乾百合與鮮百合各擅勝長
百合在以前多是乾品,但現時的交通快捷及保鮮的技術提升,鮮品的百合不再是甚麼珍品,街市是隨處可見。
撰文:關志泉師傅
燒傷與處理

中風的中醫調理與治療
我們經常說的中風,其實是個中醫病名,即是西醫的腦血管意外,多見於老年人,近年亦有發生在中年人身上。中風首重西醫急救,在中醫方面,則強調預防與節制,以防中風復發。
撰文:虞培楠醫師
了解醋的藥用價值
中國人喜歡把愛吃醋的女子稱為醋娘子,以譏女子好爭風呷醋。 原來吃醋對身體有益,更可以有減肥作用。 適度呷醋,可以增加感情;而適量吃醋,可使身體健康。
撰文:虞培楠醫師

解藥會
醫藥人信箱
「房不勝房」不合理
現正上映的電影「房不勝防」是由茱迪科士打及黑人明星科里徹斯韋德加主演,著名導演大衛芬查執導的美國式電影。其中女主角的女兒需要打胰島素續命一幕,可以和大家討論一下。
撰文:陳祖鈞醫生
癲癇症患者生活須知
由於癲癇症的「癲」字往往給人一種聯想,以為癲癇症等同精神病,又或與鬼神、「母親懷孕時做錯事」等事情相提並論。這種標籤和烙印都成為病人和家屬的忌諱。
撰文: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熊德鳳姑娘(註冊社工)
加費可能適得其反
調整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最近在業界引起廣泛討論,意見紛陳。勞永樂議員提出一些調整公共醫服務收費的附帶考慮,值得三思。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內容]公私營醫療失衡
公私營醫療失衡已討論多時,大眾傳媒亦開始關注這情況,而病人及公私營醫療工作者卻深深體驗其所帶來的結果。
撰文︰江正本醫生
[內容]母乳餵哺
5月12日是母親節,筆者今次特別選擇了「母乳餵哺」的題目與大家分享一下母親的偉大及母乳餵哺的各種好處。母乳餵哺是一種最自然不過的育兒方式,無論對嬰兒健康、母親產後的體質復原及母嬰關係等都有莫大裨益。世界衛生組織的網頁上亦指出,母乳是嬰兒的首選天然食品,而嬰兒出生後首半年應以純母乳餵哺。
撰文︰麥國風(立法會議員)
[內容]多管齊下 均衡可期
過去幾年,公立醫院收費固定在一個水平,而服務不斷提升。因為種種原因,使用公立醫院服務的市民愈來愈多,令到公私營醫療服務出現失衡,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承受著日益沉重的壓力。以有限的公共資源去應付不斷增加的服務需求,始終不能持久。
醫院管理局提供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