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無聲無息的卵巢癌
ISSUE 115
2010年12月號

< 上一頁

   [購買電子版-PDF]     


編者的話 [內容]





無聲無息的卵巢癌
在女性多種癌症中,除最常見的乳癌和子宮頸癌,還有極具威脅性的卵巢癌。卵巢癌每年的新增個案接近500宗,又因為察覺不易,使發現時多為疾病後期,造成較高死亡率。
撰文:Donna 鳴謝:周倩明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卵巢癌治療
手術+輔助治療
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軸,盡可能切除所有腫瘤細胞,必要時或要犧牲身體其他組織。一般來說,除手術外,須加上化學治療作為輔助,又或是進行「減積手術」再加上化療,視乎不同情況及分期而定。
撰文:Donna 鳴謝:周倩明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


卵巢癌常用的化學治療
根據香港衛生署和香港癌症資料中心最新統計 ── 2008年的資料顯示,卵巢癌在女性十大癌症中排行第六,死亡率排行第七。
撰文:張嘉敏(藥劑師)


卵巢癌藥物





抗凝血藥與補充劑共用
可增出血及中風危險
美國鹽湖城Intermountain Healthcare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而同時服用草藥或膳食補充劑(Dietary Supplements),有可能造成危險的出血、中風,甚至死亡。
整理:Kit
[內容]

冬日如何為皮膚補濕?(上)
香港的冬天比較短,也比較遲,11月雖然涼,但12月才是冬天真正的開始。當皮膚開始變得緊繃,注重皮膚健康的人開始為皮膚物色適合的補養品。但是,在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護膚品中,如何挑選適合的用品?冬天護膚最要注意甚麼?
撰文:Donna 鳴謝:林思允醫生





長者足部護理
每個人都會隨着年長而退化,足部也不例外。今期的「長者足部護理」,除了長者外, 需要照顧長者的人士,或是長者的親人,也應閱讀,作為參考。若長者不便閱讀,家人不妨讀給家中的長者聽,使他們養成護足概念的習慣!
撰文:李幗兒(足病診療師)


嚴重透支地球資源
地球生命力報告揭示危機
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兩年發表一次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是由倫敦動物學會及全球足跡網絡聯合編製。是一份關乎全球人類命運的報告,目的在喚起公眾對地球自然生態的關注,促請人們改變生活方式以拯救地球。
撰文:李敬賢(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傳訊經理)
[內容]




兒童常見病
傷風及流行性感冒
傷風和流行性感冒因為病徵相似,很多人都會混為一談,但兩者其實頗有分別,相同之處,就是無論傷風或感冒,皆沒有相關藥物可以加速患者痊愈。
撰文:賴愛倫(藥劑師)


牙科病人的求診習慣
到牙科診所求醫的人,多是牙齒問題較為嚴重的一群,其實牙齒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定期檢查,而平日不作護理,問題出現時,只會使治療過程更耗時複雜,費用亦更高。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天然抗氧化食物
天然蝦青素
天然蝦青素是可以從動物、植物、藻類和微生物中發現的一種紅色胡蘿蔔素,所以亦有人稱它為「蝦紅素」;但當它與蛋白質結合時則會呈現青藍色,故稱為「蝦青素」。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針灸
止運動損傷疼痛
針灸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這種在中醫學上常用以針刺或是火灸人體穴位作治療疾病的方法已廣被全球所認識。針灸除了治病,最奇效是止痛,臨床治療比服藥打針還要迅速。
資料提供: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袪風良藥
獨活與羌活
獨活是一種很常用的中藥材,在藥業市場上一直供應平穩,價格不高,但今年卻因種種關係(天災加炒作),只半年間便漲價一倍。作為袪風藥,獨活有何獨到之處?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周局長,請不要騙我!
政府正為「自願醫保」宣傳「安全願景」進行諮詢,而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勞永樂則認為這是政府不願承擔市民健康,更提議市民去信反對,積極回應諮詢。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

談管治
拈花秘技
成功的政治家、領袖均具有一個共通能力 ── 都是掌握溝通秘技的高手,都是能夠呼風喚雨,叱吒風雲,達致管治藝術的最高境界!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

放下手中煙
可降低患病率
公共衛生的課題,已由以往針對傳染病轉移到非傳染性長期疾病,包括心臟病和糖尿病。 要有效降低患上長期疾病的機會,避免吸煙或盡快戒煙是最有效降低風險的方法。
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

»《醫案·錄》試閱版
» 藥物百科
» 投票結果一覽
» 佰期封面電子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