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哪種嬰兒配方奶粉最好?
ISSUE 110
2010年7月號

< 上一頁

   [購買電子版-PDF]     


編者的話 [內容]





哪種嬰兒配方奶粉最好?
初為父母,有沒有被市面上一系列的奶粉弄得頭昏腦脹?究竟是含有DHA好?還是含有AA好?歐洲奶粉較佳?還是日本奶粉更安全?哪一種奶粉可以養出資優BB?哪一種成分可以令BB更健康?BB要甚麼時候戒奶?養一個BB,只奶粉一項,便有多個問號!
撰文:Donna 鳴謝:梁慧思(註冊營養師)


嬰兒配方奶粉部分成分分析
母乳是最完美的嬰兒食物,含有嬰幼兒所需的養分和抗體。如果母親因健康、體質或其他個人理由不能哺乳,便需要選擇配方奶粉來代替母乳餵哺幼兒。
撰文:賴愛倫(藥劑師)


部分奶粉成分聲稱比較





FDA批准晚期前列腺癌新治療
美國FDA批准化療藥物Cabazitaxel聯合類固醇Predrisone治療男性前列腺癌。
整理:Kit
[內容]

冬病夏治的天灸療法
中醫中藥在香港一直深具影響力,被認定為調理體質的輔助醫療,除了中草藥廣為市民接受外,中醫獨特的「針法」與「灸法」亦被認同。針灸早已廣泛見於全球,灸法治療近年除了在內地流行外,也蔓延至香港。
撰文:Kit





中國企業看環保事業
在香港,愈來愈多企業在制訂政策時,都會把環保視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一些公司更積極鼓勵員工減少碳足印,營造低碳辦公室。同時,中國內地的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各行企業百花齊放,到底這些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對企業環保社會責任有怎樣的看法?
撰文:李敬賢(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關傳訊經理)


食物纖維吃得夠不夠
近幾年腸癌個案日增,清理腸道成為健康的重要事項,因此,無論使用藥物或是一些坊間流行的整腸方法都大有市場,整腸藥物、排毒丸舉目皆是,更有在網絡流行的橄欖油清腸法。要腸道健康,當前要務是吃得健康,若是吃得不算太健康,多吃一點食物纖維,對清理腸胃也有功效。
撰文:Kit





談足病診療學:歷史與發展
對於足部,香港人最熟悉的應是「腳底按摩」,至於足病診療學則相當陌生。足病診療學又稱足部醫療,在香港的醫療架構內已有二十年歷史。但對比英美等地,香港的足病診療學可說起步相當遲。
撰文:李幗兒(足病診療師)
[內容]

孕婦及牙科常用藥物
筆者隨意在互聯網上打入「FDA pregnancy category」,網上即顯示出一大堆孕婦及其親友在討論區上所問的問題,細看內容發覺問得十分深入。現在,醫生只對孕婦說「藥物安全,放心使用」原來並不足夠!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肥胖症之藥膳療法
近幾年香港街上充斥着各式各樣瘦身纖體廣告,坊間亦流傳着不少中成藥及健康產品,而大部分都標榜可以極速減肥云云。然而,五花八門的宣傳內容及噱頭使人眼花撩亂,分不清孰真孰假,更談不上認識肥胖問題的徵結所在。
撰文:張彥斌(註冊中醫師/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內容]

抗氧化系食物效益高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體的老化和疾病,極可能是因為自由基的侵襲。癌症的出現,自由基亦責無旁貸。如何抵抗自由基?如何令身體的細胞抗氧化?這些問題成為防癌及延緩衰老的大題目。筆者將會在未來數篇文章中為大家一系列介紹抗氧化的天然食物。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車前子‧車前草 利尿解毒
喜歡足球的人在整個六月大抵都捱了不少無眠之夜,深宵追看世界盃,然後強打精神上班上學去。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肝腎無益,今期我們介紹一種清肝明目,有益於肝腎膀胱三經的中草藥。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談管治之君皇的死穴(I):說難
「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司馬遷一語道破游士的危險與困難,韓非子就是最佳典範。韓非子至秦國後,李斯忌妒他,向秦王說他的不是,陷他入獄,最後在獄中服毒自盡!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

不要問 只要信?
強烈要求世衛坦誠認錯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西班牙電影「Agora」(穹蒼下的女神)在當地叫好叫座兼奪獎,但卻引不起香港人注意,猶幸導演Alejandro Amenabar沒有學中國內地著名導演馮小剛揶揄港人。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

老年癡呆症的藥物
衛生署長者健康服務聯同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於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期間就 「長者認知能力」進行大型研究,結果發現,香港70歲或以上居於社區的長者有9.3% 患上不同程度的老年癡呆症,女性為15.3%,男性為8.9%。
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

»《醫案·錄》試閱版
» 藥物百科
» 投票結果一覽
» 佰期封面電子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