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UE 104
2010年1月號
編者的話 [內容]

高污染的最大受害者 ── 兒童
香港嬰幼兒發展研究基金會指,由於大陸珠三角地區工業嚴重污染,香港的空氣污染亦日漸嚴重,對兒童健康及成長帶來影響,不但增加兒童患上呼吸道疾病,甚至危害兒童健康,影響平均壽命。
撰文:Donna 鳴謝:李民瞻醫生(香港中文大學兒學學系教授)
豬流感疫苗該打還是不該打?
作為一個家長,近日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應該給小孩子接種豬流感疫苗(即甲型H1N1流感疫苗)還是不應該接種?如果決定不接種的話,又是否有其他能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多運動?還是吃保健食物?
撰文:陳碧琪/黃紹賢(藥劑師)
[內容]
抗HIV藥物之抗藥性與預防
雖然現時的高效能抗愛滋病毒治療,或稱「雞尾酒療法」可有效地延長愛滋病患者的生命,但由於接受抗HIV藥物治療時需要服用多種抗病毒藥,頗為複雜,有機會產生其他藥物問題。
撰文:賴愛倫(藥劑師)
FDA迅速審批高劑量流感疫苗
有鑑於65歲以上年齡組群為季節性流感的高危患者,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快速審批Fluzone高劑量(High-Dose)疫苗用於這個群組。
整理:Kit
愛滋病配套中的關鍵人物
據估計,2020年香港的愛滋病感染將會突破五萬人,相對其他疾病,愛滋病需要更多的醫療配套,除了醫生,還需護士長期跟進。目前香港治療愛滋病患配套最齊備是九龍灣綜合治療中心及伊利沙伯醫院的治療愛滋中心,2009年,瑪嘉烈醫院亦正式投入服務。
撰文:Kit
如何面對人類豬流感第二波?
2009年4月,墨西哥出現第一個人類豬型流感(H1N1)個案,後擴散至美國加利福尼亞與德克薩斯州,短時間內蔓延全球,各國曾經極度驚慌。2009年夏天,新流感威脅稍減,全球一窩蜂研究抗流感的方法以備冬天流感第二波的出現。今日,人類豬流感隱隱待發,我們來總結一下由第一個個案至今,專家在應對流感上有甚麼建議?
撰文:《醫‧藥‧人》編輯室

茶文化與保健
中國人愛喝茶,日本人也愛喝茶,英國人更愛喝茶,我們喝茶喝了幾千年,究竟茶葉有甚麼獨特的魅力,令世人對它如此愛慕?是不是有甚麼奇異功能,可使我們提神醒腦。
撰文:文梓剛(香港保健食品協會會員)
衛星追蹤研究 野鴨肩負重任
為了解在港過冬野鴨的遷徙情況,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管理的米埔自然保護區
獲選為「野鴨衛星追蹤計劃」的推行地點。
撰文:梁嘉善(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護區主任)

斜視長大不一定會好
不少人在小時候都曾被懷疑患了「鬥雞眼」,因而被父母帶去見眼科醫生,不過這種小時候出現的「鬥雞眼」,很多時會隨着成長自動消失。鬥雞眼是斜視眼的一種,但卻不等同斜視。
撰文:Kit
[內容]二手煙對兒童牙齒的影響
二手煙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多集中於呼吸道、肺功能,爾後亦發展至對兒童的成長發育及長遠的疾病影響,與牙齒的關係探討不多。近年,二手煙與蛀牙的關係亦漸受關注。
撰文:楊幽幽醫生(牙科)

石斛的「仙草」之謎
中國人最厲害的是甚麼都可以炒一番,股市樓市自是炒得瘋狂,食物藥物也不例外,近日H1N1流行,蒜頭和田七炒得熱火朝天,被吹捧為仙草的石斛更是千金難求。據科學家的研究,石斛確是滋陰補虛,但卻不是能醫百病。
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攝影:KC
[內容]「養生之道」的投資(II)
《黃帝內經‧素問》:「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為千古不移的養生法則。但是,以現代的眼光看「養生之道」,可以從身、心、靈及財四方面着手。在上一期,筆者已經論述過注重飲食及營養方面的平衡性,對身、心健康的重要。另外,休息、運動及精神的放鬆都是「養生之道」的關鍵。
撰文:黃施博(註冊脊醫/註冊中醫)
[內容]
打破迷信 尊重科學
早前,香港最高學府大教授以發表關於新流感嚴重個案研究為名,卻高調作出跟科學風馬牛不相及的陳述:市民若不接受新流感疫苗,今個冬天將有三百人死於豬流感;並進一步指出接受了疫苗注射,原本因新流感病死的人,便「一個都不需要死」,等同說疫苗預防新流感死亡百分百有效。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內容]談管治之亂世行仁
處亂世中,只能心中行仁義,事情與人心的好壞,不能並論,亂世人心只有物欲、自我,不再有道義與他人。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內容]Output vs Outcome
公立醫院服務一向差強人意,在有關方面全力推展維護市民健康時,在藥劑和護理服務的支援亦應增加,才能使病人得到更佳的藥物資訊,減少住院機會。
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