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27 期
「沙士」暴露了香港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的缺陷,增強了醫療改革的迫切性。單獨增加醫療收費的政策,並不能解決整體的問題,當局必須進行全面醫療政策檢討。
86年「史葛報告」提倡權力下放,收回醫院服務成本,但忽略基層醫療重要性。99年「哈佛報告」指出香港醫療制度以醫院為中心,忽視基層護理和社區醫療,造成重治療、輕防治,加上公私營醫療、衛生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當局必須重新定位,以預防為主,加強「醫」與「藥」的聯繫,與重病醫院服務接軌,打破普通診所和醫院的隔膜,並讓私人醫療市場有共同發展的機會,否則香港醫療體系岌岌可危。
我們觀察到以下的問題:
‧醫管局這幾年的縮減資源,前線醫院服務體系已呈現極大的承受力,各職系都削減了不少人手,影響治療效率。病床並沒有調整至合理水平,一旦突發事件爆發,便潰不成軍。
‧事發的初期,政府發布資料不恰當、低效率,公眾依賴傳媒提供消息,沒法傳遞建議到有關部門,又沒有諮詢渠道,引致一些事實不清晰,容易被誤導。
‧有關部門沒有第一時間和專業團體、專家之間建立聯絡機制,舉行交流會議或作資訊交流。其實專業團體會很容易啟動他們之間的網絡、聯絡渠道,必要時並可提供支持、合作、教育、訓練、資料發布等,政府並沒有充分利用它們的功能。
‧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決策過程中,透明度低,外界不明白也不理解箇中的原因、準則、局限性和重要決定的背後原因,公眾無法理解,便容易被誤導。如果有適當的專業團體參與決策過程,在決策和執行上,會更具權威性和認受性。
在這次事件中,政府沒有擔當統籌社群的角色,低估社群中如學校、屋苑、商業機構、慈善團體的力量。沒有使用他們的網絡、策劃活動的能力,才引致社群對「非典型肺炎」爆發的處理,缺乏合作,不能集中資源,妥善運用。政府如能和他們合作,在回應事態發展上,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會達致統一訊息的良好效果。
港府的「救火」文化
沒有強勢的領導,沒有奏效的管理技巧,沒有發揮團隊精神,沒有適當運用經濟知識,例如提供資源管理,都不能發揮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最大力量。「非典型肺炎」的爆發,彰顯了「救火」文化;其中一些部門工作過量,卻有一些部門沒有貢獻,造成了許多互不了解,互不信任的失望結果。
現時疫情穩定下來,調查的聲音響徹雲霄,政府卻要「自己查自己」,使人感到政府的誠信何在?調查不是找代罪羔羊,一向強調以儒家治港的政府,應體現儒家政治思想裡形容領袖承擔責任的勇氣。《論語》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即是「我本人犯錯,罪在我自己,你們錯了,也是我的錯,罪也是在我身上」。當領袖的也要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量度,這是政治責任。要不要接受「下台」的政治責任,在這裡顯然不用多說。更重要的是委任獨立人士及專家,就「沙士」事件,檢討相關事宜,汲取得失的經驗,為未來作充分準備,應付隨時可能爆發的傳染病。尤其是如何改善醫療體系、預防及處理傳染病等工作,使我們能更有系統地應付將來可能發生的疫症。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