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醫.藥.人》 第 8 期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上月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授銜儀式上,從一個商業和財務角度,探討香港醫療發展。演辭中梁司長不諱言目下公私營醫療出現失衡,政府應付九成多住院服務並承擔巨大開支。但他有感香港人甚具創意,以及可善用的民間資源力量,建議應加強公私營醫療合作。
不少西方國家早已引入公私營醫療合作,梁司長以英國國家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經驗為例子,就是讓私營醫療在自負盈虧下,於公立醫院提供「快線」外科服務,公立醫院的資深醫生,可用部分時間受僱於這些「私營醫療中心」,藉此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破壞自由市場
作為財政司,從商業和財務角度考慮醫療發展問題,自是可以理解,說不定可為醫學界同業提供一個嶄新觀點。不錯,本港一向奉行自由經濟,但梁司長建議醫療服務可仿效其他公用事業如電燈、地鐵、煤氣等,引入私營醫療參與;並透過公私營醫療合作開源節流及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筆者對此建議卻未敢苟同。
事實上,香港公營醫療體制不僅是為市民提供服務那麼簡單,還涉及醫療人員的專科培訓和發展前景,在在涉及不同群體利益,而且每個細節一環扣一環,互相牽扯。筆者恐梁司長因未全面了解目前公私營醫療失衡之主因及影響,以及錯綜複雜的關係,實不宜貿然跟其他公用事業相提並論。若動輒在公營醫療體系內引入私營醫療服務,勢必進一步破壞自由市場經濟和社會秩序,加劇失衡現象,把香港醫療體制推向國有化的萬劫中,無法自拔,令貧苦大眾成為最終的受害者。筆者敢說一句:「公私不分,後患無窮」。
公家病人最受害
香港醫療向來可愛之處是具有公平性和可選擇性。在醫管局內搞私營醫療,相信唯一目的是要將更多資源吸入醫管局內,以解決當局目前資源緊絀的困難。容許在醫管局內搞私營醫療,必為所有公營醫療人員提供專注私家病人的誘因,分薄負擔不起私營醫療費用的市民可以享受的醫療資源。因為有經濟能力的市民可透過公營醫療的「快線」,跳過正常的輪候時間,並選擇資深醫生為他們提供服務。結果,高級醫療人員在「利誘」下自然敷衍處理公家病人,將專注放在有利可圖的私營醫療,然後由初級人員照顧無選擇的公家病人;尤更甚者,就是將可能導致公營醫療體制貪污腐敗。筆者絕不容許這種情況在香港的醫療體制內出現,市民亦不應該讓這情況出現。
官方機構消耗民間資源
目下香港經濟困難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市場運作被機構利益扭曲。為了養活龐大臃腫的官方及半官方機構,不惜用公共資源作餌,消耗民間資源,造成內耗。在公營機構搞私營醫療導致利益衝突,倒是不爭事實。假如政府想減省醫療開支,何不把有經濟能力者引流至另一個系統照顧?假如醫管局的資深醫生要收「快線私家症」賺錢,何不直截了當離開公營系統,自立門戶?假如政府真的堅持自由經濟,為何不留更多發展空間予私營醫療,而非再進一步吞噬苟延殘喘的市場?假如公營醫療一枝獨秀,最終我們還有甚麼選擇權和議價能力可言?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