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醫院管理局
《醫.藥.人》 第 20 期
香港醫療服務一向是公私營並行,公營醫療機構為普羅大眾提供一個醫療保障網;而私營醫療機構則照顧病人各項較個人化的需要,例如:選擇醫生、病房等級及時間安排等則較為靈活和具彈性,環境也會較為舒適且能保留較多私隱,但收費相對公營醫療機構則昂貴得多。
這個雙軌的健康醫護體系行之已久,較諸英美各地的單一公營或私營體制普遍被認為更富彈性和切合本港的社會經濟環境。由於公營醫療服務質素日漸提升,又基於「沒有人會因經濟困難而得不到醫治」的原則,愈來愈多市民傾向使用公營服務,相對令私營服務的使用量不斷下降。公共醫療資源始終有限,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公營醫療服務究竟能否維持現有的優良水平?整個醫療體制能否持續發展?這些問題都備受社會人士的關注和討論。
多管齊下調節平衡
醫院管理局近年已開始著手研究調節公私營醫療服務平衡的措施,目標是採取一套多管齊下的方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分別在融資、收費及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等範疇作出建議和努力。一方面維持良好的醫療制度和公立醫院服務;另一方面希望私營醫療服務的服務質量管理能促使有經濟能力的病者轉用私營服務。推動公私營醫療的合作,解決使用量分布不均的情況及提高整體醫療資源的效益。
在醫療融資方面,醫管局建議集中公帑去資助市民難以支付的昂貴治療;有能力支付較高醫療費用者,則鼓勵他們使用私營服務。面對市民對公立醫院服務需求日益增加,及為達至公私營醫療服務平衡的目的,醫管局認為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應可向上稍作調整,或在某些服務項目引入新收費,例如:公立醫院急症室服務已於2002年11月29日開始收取100的費用,以調整市民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的行為和傾向,減低對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
目前估計約有6至7成前往急症室求診的病人並非屬於急症,雖然這些非急症在分流服務後,需要等候一段頗長時間才獲得治療,但整體上,仍有可能影響真正需要緊急服務的病人。急症室收費的主要目的並非為增加收入,更不是要收回成本,而是鼓勵一些不急於使用緊急服務的病人轉往使用基層或私營醫療服務,讓真正急需緊急服務的病人可以得到適切的治理,而急症室服務的壓力亦可以得以紓緩。
開拓公私營合作空間
至於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方面,目前其實存在不少可供開拓的空間,例如:
私營機構統籌發放服務資料利便病人
現時前往醫管局轄下專科診所及急症室就醫的病人,部分其實可以負擔收費較高而輪候時間較短的私營醫療服務,但卻無從得到這些服務的全面資料,假如全港的私人醫療機構能夠組織起來,集中發放一套全面的私營醫療服務項目及收費詳情,並將這套資料放置於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和門診診所,可讓排期長、病情非緊急但能夠負擔得來的市民有所根據,作出適當選擇,考慮轉向使用私營服務。現時公立醫院急症室已放置來自數個醫療組織的資料,供市民參考。
公私營醫療機構互通病人資料
要促進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互通病人資料乃是重要一步。醫管局現已著手研究,在確保病人私隱的大前提下和獲得病人同意後,互通病人資料;在病人出院前為他們預備一份病歷摘要,亦可以促進公私營之間的病人流轉。目前,醫管局與私人醫療機構又已推行共同醫護計畫,將病情穩定的專科門診病人由公立醫院轉介回私家醫生或普通科門診跟進。
公私營醫療機構共同培訓專科醫生
一直以來,醫管局在培訓專科醫生方面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其實,私營醫療機構在這方面亦可有所參與和貢獻,減輕公營醫療的負擔。醫管局已安排正接受家庭醫學培訓的醫生得到私家醫生培訓,或安排到私家診所受訓,日後希望可以安排初級醫生到私家醫院進行專科培訓,除可減輕公營醫療的負擔外,亦可促進公私營服務的交流。
外判公營臨床服務予私營機構
醫管局已將部分支援服務如清潔、保安等工作外判,以減輕整體成本。至於臨床服務方面,現正研究將某些臨床服務外判,包括與私營醫療機構研究在社區推行自我照顧血液透析計畫的可行性,讓正在公立醫院進行腹膜透析的慢性腎衰竭病人有多一個選擇。這樣既不影響公帑的資助,又可以讓私營醫療機構開拓服務空間。日後會按同樣原則去考慮外判其他臨床服務的可行性。
共同參與
解決公私營醫療服務平衡的問題,需要社會大眾和公私營機構構思和接受具創意的服務概念和模式,各方面共同參與,共同開拓新路向和激發新思維,才可維繫本港行之已久的雙軌醫療體系,並得以持續發展。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