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Donna
《醫.藥.人》 第 20 期
電影或新聞片中,一個個意外受傷的傷者,或是一個個危急病患者被送到急症室,醫生護士一大堆醫護人員十萬火急的搶救,血淋淋的,驚惶失措的,生與死不過是舉步之遙,搶救者與被搶救者一樣爭分奪秒。不同的是,我們看的,隔著一層菲林片;而醫生看的,卻是真實的人生經歷。
那種只爭分秒的情境,人生經歷一次都已嫌太多,每天對著這種驚濤駭浪的情況,恐怕可憐的心臟負荷不來。
不過,爾之砒霜,彼之熊掌,在急症室工作多年的王金蓮醫生卻非常的喜歡這種工作。
「其實是有很多科目可以選擇,但是我的性格喜歡接觸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在畢業的時候,曾經有個機會給我在急症室內工作了6個月,我發現我很喜歡急症室的工作,所以就決定當急症室的醫生。這麼多年,我都沒有後悔。」
醫生需要高度警覺
其他內科病通常都有較長的時間讓醫生去慢慢摸索病人的病況與病歷,但是來到急症時,醫生卻沒有甚麼病歷可循,一個「不明來歷」,不明「底蘊」的病人躺在面前,會不會令醫生不知從何入手?
「初初做實習的時候,由於經驗不足,也許會無從入手,但是,在急症室的時間長了,經驗也多了,就可以掌握病人的需要和情況。」
「一般來說,病人都是先經過分流才會見醫生,要是緊急的,就會優先處理。我們與病人接觸的時間比較短,不同於醫院內其他科可以與病人作充分的接觸,可以詳細了解病人的情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診斷病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不過,有經驗及警覺性高的醫生通常在找不出病因的時候,都會讓病人做更詳細的檢查或是留院觀察。」
急症室的難忘事
我們都知道,急症室有時會被濫用處理一些非緊急性事故,不少病人小病都一樣到急症室去排隊候醫,若是沒有甚麼突發的災難性事故發生,急症室的人手是可以應付的,但若碰巧出現災難性事件,諸如多年前的八仙嶺大火,急症室又如何抽調人手支援?
「我們有一些災難性的應變處理,救護車在知道傷者數目及情況之後,就會與我們聯絡,醫院和急症室會作出應變處理,調動人手作危急支援。若傷者人數太多,不能應付,就會把部分傷者分散到其他醫院。醫管局屬下各間醫院都有這些應變措施,而我們亦會定時練習應變的處理方法。」
在急症室多年,難免經歷不少悲歡離合,像八仙嶺大火,可說是令人印象尤深。
「很多事故對我來說都是難忘的經歷,八仙嶺大火是其一,另外一些未必是災難性的,諸如交通意外,一架車幾個傷者,全部都是嚴重受傷,都教人難忘。」
「最難忘是在新加坡初做急症時,一個年約30多歲的男性病人,在救護車送來的時候已經是沒心跳脈搏,救護員以為病人只是暈倒,醫生與醫護人員都一同為病人急救,而病人的家屬也以為病人只是醉酒。其實病人已是返魂無術了,我們告訴他的太太,當時他的太太情緒很激動,以為病人送進來的時候是生存的,拉著醫生,跪在地上要我們救她的丈夫,指責我們搶救不力。」
「那時我對這些意外事故很上心,整天都感到不愉快,那個病人在送進來的時候已經沒心跳了,並不是我們不盡力。其實醫生都是人,都會感到情緒不安,以前不懂得處理,現在醫管局會安排輔導來支援職員的情緒困擾。有時一些脾氣較為暴躁或等得不耐煩的病人會謾罵醫生和護士,無端被罵,心情一定不好過,我們需要為這些職員做一些情緒支援。」
香港生活 如魚得水
王醫生是福建人,祖父輩已經去了新加坡定居,王醫生在新加坡土生土長,在新加坡長大,在新加坡讀書,在新加坡結婚,卻在香港落地生根。
「畢業之後我在新加坡醫院的急症室工作,幾年之後,我想轉換一下環境,看看外面的世界。當時曾經想過去澳洲或英國,但好像香港更為適合。地理環境與新加坡近,只消3小時飛機就到,人民文化又與新加坡亦很接近,我又想了解一下香港的公共醫院系統與新加坡的分別,況且我有不少同學都來了香港工作,所以,就選擇來香港。」
「新加坡與香港在公共醫療體制上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收費則比香港高,就是現在香港急症室已經開始100元的收費,也比新加坡低。」
在新加坡長大,突然來香港居住,無論社會環境、天氣或文化都不盡相同,可是,王醫生卻從沒有不適應,反而,現在要她回新加坡,對天氣才是真的不適應。對新加坡念茲在茲的,不是文化,不是生活,卻是地道的新加坡美食。
「我覺得香港的生活和新加坡差不多,初來的時候,因為香港比較冷,是有點不習慣,但是現在已經習慣了,喜歡香港有冷的季節。唯一念念不忘是新加坡的食品。其實香港也可以吃到新加坡的地道菜,不過,沒有新加坡在街頭隨處可見的方便。」
「我現在是以香港為家了。不過,父母在新加坡,所以每年都會抽些時間去看看他們,尤其是農曆年間。其實農曆新年在新加坡沒有甚麼氣氛的,不過是家人團聚而已,農曆年期間香港一般都比較冷,對年紀大的人來說是不很習慣,不適合父母過來。」
看電視劇學廣東話
新加坡語言以華語(國語)及英語為主,香港的急症室,可以說是醫療的最前線,與病人溝通一定要用廣東話,我們都知道,地道的廣東話一點都不易學呢!
「我來香港之前已懂得說廣東話,不過發音不太正確,而且,有些俚語及用詞不太曉得,有時有些病人都不很明白我說的話,我要花較多的時間來解釋。但我初來港時最大的問題反而不是處理病人的病症問題,最難的是讀病人的名字,那時仍未曾電腦化,只靠人手寫,要是護士只寫了病人的英文名字而沒有註上中文,我只靠英文來拼音,讀出來通常都很不準確。」
在新加坡的正規教育中只有國語與英語,王醫生能夠學懂廣東話,這不得不歸功於我們無遠弗屆的香港電視劇。
「香港電視劇在新加坡很流行,我媽媽是標準劇迷,小時候我陪著母親看劇集,不多不少也學了一點,加上鄰居有個婆婆是廣東人,日常互相溝通就需要用廣東話,所以講多了聽多了,也學了不少。」
現時,王醫生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要是不仔細聽,真聽不出「發音不正」。
習慣了香港生活之後,王醫生便沒有回歸的打算。
「我沒打算走了,我是真的很喜歡香港。當然,這不能說我不喜歡新加坡,香港在環境及生活質素都不及新加坡,新加坡的環境確是比香港整齊乾淨,但就是太過工整,工整得讓人有假的感覺,所有路的兩旁都是人手種植的花草樹木。我比較喜歡多元化的生活和環境,香港就滿足了我這個要求。」
女生讀醫不容易
急症室的工作可說令人神經緊張,放假實在不能不找些節目來紓緩一下,對於已經成為香港人的王醫生來說,最佳娛樂是三五知己一起行山去。
「我喜歡去旅行,不過,沒有假期呢!因為我有班喜歡行山的朋友,所以假日就會約在一起去行山,或是在家中休息看書。」
王醫生對急症室的工作可說鍾情如一,如無意外,急症室似乎就是她永恆的寄託。
每個醫生讀醫科的背後總有一點原因,促使王金蓮讀醫科的卻是17歲時生了一場不算小的病。那時王醫生足足發燒了5天,住了幾天醫院,經過抽血之後,原來患的是登革熱,那時為王金蓮診症的醫生給她一個很好的印象,其時就想,當個醫生蠻好呀,可以救人呢。
原來在新加坡讀醫科並不容易,讀醫科當然要成績好,但若成績超好的,新加坡政府會安排另一些培訓,希望這些資優生將來可以為政府工作,而不一定讓這些學生做醫生;若是女性的話,可以讀醫的機會就更低,因為每個醫科生都需要政府資助,女醫生若是將來結婚生子而不從事醫生工作,就浪費了社會的栽培。當年王金蓮讀醫時,一班同學200人,就只有50個女生。
「新加坡也是華人社會,女性的地位始終沒有男性高,我在新加坡因為是醫生的關係,薪酬待遇與男醫生沒有不同,不過,有時聽一些同學說,在同機構工作,男性升遷的機會好像較佳。」
「當年我考醫科時需要面試,面試官問我:『要是我揀了你做醫生,你認為女醫生的產假應該多久?』現在看起來,是有點歧視女性的味道。」
5C與3C
香港與新加坡在國際社會上可說競爭的對手,王金蓮捨新加坡而就香港,究竟兩個不同的地方在她心中何者較優勝?
「我認為新加坡在語言方面比香港優勝。這幾年香港的語文程度比較差,不要說英文,就是中文也很差。現在的報章雜誌,完全以廣東話為主,這樣不夠國際化,別個地方來的人完全看不明白。新加坡的語文水準比較好,但是,新加坡人的思維不夠活潑,不及香港人腦筋靈活轉動有創意,香港人的創業態度很積極,不怕失敗,新加坡人卻喜歡停留在一個固有的安全空間,不願作出改變。」
新加坡人以5C為身分象徵,信用卡、現金、車、住宅(Condominium)、鄉村俱樂部會籍,與多年前香港的3C(信用卡、現金、車)異曲同工。
「以人的態度來說,新加坡人比較熱情,人情味比香港濃厚,香港人就比較冷,但是,這幾年已經好多了。」
「在香港生活得很好,除了有時比較掛念家人和貴刁肉骨茶外,已經不會太記掛新加坡了。」
去去來來 記得97前,新加坡政府為了吸引香港的專才,特別推出一個移民新加坡的計畫,凡中學會考五科合格的都可以申請到彼邦定居,引起香港社會一時遞紙申請之風。 不少人為了一個新護照,苦苦守候。 有人選擇離去,有人選擇進來。 我們風塵僕僕的來來去去,為的是尋找更佳的機會。 每個城市的好與壞當然有客觀的標準,但是喜歡與不喜歡卻只有主觀的理由,這些主觀的理由就主導了我們的去與留。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