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醫.藥.人》 第 18 期
服藥當然是為了把病醫好,但是也需要有正確的服藥方法才可以藥到病除,這正是藥物標籤所發揮的作用。
雖然藥袋上有藥物標籤,不過,如果沒有基本的服藥常識及正確的服藥態度去配合,就算有一個詳細的藥物標籤也是徒然。以下的例子就是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希望大家能以此為鑑。
例子1
「這種藥苦得難以吞下呀,既然吃了藥作用也不大,算了吧,還是不吃好了!」
「每次吃了這種藥後肚子都不太舒服,不如試試少吃一次,看看會不會好一點。」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因討厭藥物的味道,或因抵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因為覺得藥物對病情幫助不大,而自行減少劑量或服用次數,有些甚至停服,以為這樣做並無大礙。其實是十分不智的。
首先,每一種藥物在每個人身體內都有一個最低有效濃度和最高安全濃度。如果隨便減少劑量或服用次數,便有可能令到體內的藥物濃度降至少於這最低有效濃度,吃了的藥便會無效,而病情更有可能會因此而惡化。假設吃的藥是抗生素,胡亂減少劑量,抗生素便不能有效地殺死體內的細菌,而那些「僥倖」生還的細菌便有機可乘,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令細菌更難被殲滅。
其實如果病人覺得藥物非常難接受,可向你的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有沒有其他的劑型,例如糖衣包裝或膠囊包裝,因為外層的糖衣或膠囊都能掩蓋藥物本身的味道,使之更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正在服用的藥物令你感到不適,而自行減少劑量或服用次數,藥物的副作用所造成的不適可能會暫時消失,但與此同時,藥物本身的療效也可能同時減少或盡失,以致耽誤了病情。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由他們決定是否需要減少劑量,停服或轉服其他藥物以控制病情。
例子2
「已經依足指示服藥好幾天了,但病情好像沒有甚麼好轉,我想應該是藥力不夠,下次服藥時加大劑量試試看!」
有些人會因為病情在服藥後沒有即時或在短時間內好轉,或希望快些康復,便自行加大劑量,或加密服用次數。其實這種種做法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醫生處方的劑量是按病人的病情、年齡及體質等而決定的,自行加大劑量或加密服用次數,便有可能令體內藥物的濃度超出上文所提及的最高安全濃度,引致中毒,甚至死亡。尤其是某些藥物如抗癲癇藥Phenytoin(苯妥英)和擴張氣管藥Theophylline(茶鹼),其最低有效及最高安全濃度相差甚少,即是說,只要輕微地增加劑量或服用次數,便會令其在身體的濃度超過最高安全濃度,造成嚴重的後果。其實,如果發覺現在服用的劑量,對病情幫助不大,可向醫生提出,由醫生按病情需要去決定是否增加劑量,或轉服其他藥物以控制病情。
例子3
「一時忘記服藥不要緊,下次服藥時同時吃兩劑量便可以了。」
同一道理,病人亦不應因錯過上次服藥時間而在下一次服藥時間同時服兩劑量(即服雙倍劑量)。正確的做法是當發覺忘記服藥時,立即補服所忘記服食的劑量,然後依照下一次的指定時間繼續服藥。但如果發覺時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便毋須補服,而應按時服用下一個劑量,切勿服用雙倍劑量。
文章回應 (1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