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onna 鳴謝:梁惠棠醫生(養和醫院腫瘤科內科副主任)
《醫.藥.人》 第 49 期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在2005年初公佈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時每年全球被診斷為癌症的患者約1000萬,根據目前癌症的發病趨勢,2020年全球被診斷為癌症病人將會增至1500萬,增幅高達50%。 而最流行的癌症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胃癌。 在香港,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肺癌高居第二位,死亡率則排行第三,其發病率與死亡數字在過去十年一直逐步上升,情況令人關注。
腸癌,又稱大腸癌或結腸癌,或是直腸癌。
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患上大腸癌,死亡人數大約有53萬,西方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一直比東方國家高。在香港方面,大腸癌是頗常見的癌症,發病率僅次於肺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根據香港衛生署的資料,2002年大腸癌新症共有3519宗,其中男性有1965宗,而女性有1554宗。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3比1,大腸癌的發病率男女比例雖然大致相若,但直腸癌則以男性較多。大腸癌在男性致命癌症中排行第三,在女性方面則排行第二。2003年,因大腸癌而致死亡的人數為1537人,在過去10年,大腸癌在香港仍有輕微上升的趨勢。大腸癌的發病年齡平均在70歲,而年輕病患者患大腸癌,則以遺傳因素較多 大腸癌發生的病因到目前來說仍然不甚清楚,據流行病學的研究,可以了解是一些與大腸癌發生的危險因子,諸如蛋白質及肉類吸收太多而纖維太少,老化、飲食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均可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另外,也有小部分病因是因為先天性遺傳大腸癌因子所致。
因為醫學界對致癌基因的認識,所以醫生在臨床上是可以判斷病患是否因為遺傳而致癌,例如病人在腸道內有很多家族遺傳性大腸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這種息肉會在大腸內成千上萬地生長,其中一些腺瘤有機會變成癌細胞,因此,病人的家人也需要檢查以確定其患病的可能性。不過,大部分大腸癌患者都不是因遺傳而患病。
高危患者
‧遺傳性大腸息肉症--這種遺傳性疾病可以在大腸內出現大量大小不一的息肉,這些息肉在少年時已經出現,然後逐漸增加,很可能在30至50歲後產生癌變。
‧遺傳的非息肉大腸癌--若病人是罹患遺傳的非息肉大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通常在很年輕時就會大腸癌病發。
‧有腸息肉病史--任何有腸道息肉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相對增加,息肉愈大,癌變的機會也愈大。
‧慢性發炎性大腸炎--有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大腸炎(Crohn's Disease)病史的病人,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較高。
‧高脂低纖維飲食--從世界各地的飲食偏好,可發現高脂低纖維增加大腸癌發病率的可能性。歐美開發國家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開發中的國家,非洲及拉丁美洲較低,而東方人亦較西方人少。但是歐美的高脂飲食習慣在世界各地普及,使開發中國家大腸癌的發病率逐漸與歐美開發國家看齊。香港一直流行多肉少菜的快餐文化,使近年大腸癌患者急升,死亡率高於內地、台灣及新加坡,不過,內地與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每年亦在上升之中。
大腸癌的症狀
‧大便持續帶血--常有內急感覺,後期更會出現腸閉塞。
‧大便不正常--頻率改變,出現便秘或腹瀉,有肚脹的感覺。
‧持續腹痛原因不明的貧血及體重下降無故感到極度疲勞
‧無故嘔吐
健康生活
‧預防癌症多吃蔬菜生果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少吃肉類及煎炸類食物。
‧多運動,保持身體不要過重。
‧不要吸煙,飲酒不宜過量。男性每天不應喝多於兩杯含酒精的飲料,而女性則以每天一杯為限。
‧不要過度忙碌日常多吃以植物為主的膳食,如全麥食品。
‧健康烹調方法
痔瘡與大腸癌 大腸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最明顯的出血徵狀則與不少疾病相似,如潰瘍、痢疾,尤其與痔瘡相似。若是原本有痔瘡病史,而曾經經醫生檢查證實是痔瘡,有時肛門出血可能是因為痔瘡的關係,不必一見血就以為患了大腸癌。但是,若出血的情況與以前的經驗有所不同,或是持續,便需要有更高的警覺,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新藥不是人人可用 癌症分分鐘可致人於死,病人對自己的生命當然相當重視,看見有新藥面世無不躍躍欲試,企盼新的治療能帶來希望,若是醫生不給新藥予病人,通常都會被埋怨。現時有許多藥物可以針對性地用於治療癌症,例如抑制血管表皮生長因子、針對殺死癌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調節轉換訊號的蛋白質等等,使用哪種藥物才對病人有效,必須看病人的情況,不是一成不變的。 梁醫生認為,現時已有很多方法對付癌症,以前使人束手無策的病症今天已經有了轉機。展望未來治療大腸癌,術後化療有愈來愈多新藥可以選擇,把復發率進一步減低,就是對已擴散的大腸癌,新藥可以有助於延長存活率,而且新藥的副作用少,病人的生活質素可以提高。 腸道是一個很敏感的器官,肚痛、大便不正常這些情況時有發生,生活節奏太急速對腸道也有影響,癌症初期的病徵並不明顯,憑個人是不能判斷的,若是覺得腸道持續不適或是有懷疑,應該找腸胃科醫生檢查一下。 |
文章回應 (1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