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永文(醫院管理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
《醫.藥.人》 第 7 期
香港的醫療制度不斷被譏為與私營醫療服務爭生意,究竟香港醫療體系應如何定位,如何可以兩全其美?
香港醫護體制現時面對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的局面,我們認為必須釐定解決措施,但先決條件是公私營醫療體系應建立夥伴關係,積極商討可行的出路,建立新誘導因素和機制,引領醫護人員及有能力的市民改變其醫療行為;私營市場則可以發揮創意,開拓服務空間。
不應強行「定位」
一直以來,有人討論公營醫療服務「定位」問題。其實所謂「定位」可能指兩種不同考慮。第一,以經濟負擔能力來劃分公立醫院的服務對象。這種做法必先要用家庭收入或資產將市民分為兩類,然後公立醫院就不會為收入或資產高於一個水平的市民提供醫療服務。然而,這樣做最大問題是現時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提供的服務各有特點,如果限制高收入人士不能使用公立服務,則在某些情況之下對高收入人士可能並不公平。另外,稍處於分界線之上的中收入人士,一旦染上重病,須要接受長期深切治療或進行昂貴治療程序,就須承受沉重經濟負擔。
第二種「定位」的做法,是明確地規定公立醫院所提供醫療服務範圍,範圍以外的服務則不提供。這種做法也有種種問題:如何釐定公立醫院服務範圍?這涉及將所有醫療服務分類,然後以一刀切的方法決定只提供某些服務。這種做法除了在執行上有一定困難外,對於不能獲得某些服務的低收入人士來說甚不公平。
其實,醫管局現時的政策是在有限資源之下,實際考慮每項醫療服務的臨床需要、效果、安全和成本效益,而決定是否提供個別種類的服務。因此,現時醫管局已經循這些考慮去評定提供某些服務,而對決定不提供的服務項目,會鼓勵病人往私家醫生或醫院接受服務,例如:伽瑪刀、激光治療近視、美容手術和一些病人自行選擇的藥物等等。
如果強行為公營醫療服務「定位」,或者透過大幅加費、延長輪候時間和各種服務限制,阻止病人在公立醫院就醫,肯定會降低公共醫療服務的質和量(包括可及性),相信這是香港市民和醫管局均不希望見到的。
積極面對公私失衡
面對公私營醫療失衡的問題,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消除公私營機構的隔膜,建立夥伴關係,共同設計創新的系統,以引導醫護人員及市民逐漸改變其倚重公營醫療服務的態度和行為,我們會透過提供充足的資訊、合適的誘因和公眾教育,使市民在可以應付的情況下,逐漸自願承擔更大的醫療責任。
我們希望公私營醫療人員能積極面對現時的困局,這樣,才能達到醫護改革的意義。近日有建議醫管局向有經濟能力,而又希望在公立醫院獲得更個人化服務的病人,收取私家病人的醫療費用,以減低公帑對這些人士的津貼,這種做法可同時鼓勵市民購買私家醫療保險。醫管局對此建議持開放態度,願意去參與討論和探討其可行性,但這絕對不表示醫管局著意開拓私家服務,與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競爭。我們誠意希望,公私營醫療系統能打破固有的鴻溝及狹隘思維,在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及早獲得建設性的突破,裨益廣大市民。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