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中西藥必須正名

< 上一頁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36 期

司馬遷《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是古代辨藥起始之記載。「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有毒、無毒,陰乾、曝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藥之不同,性味功能自然各異,不可不察也」,這是《本經》更進一步說明辨藥的重要性。

  歷代本草亦有記載,或因語言、習慣不同,藥材科屬外形相似,缺乏各種鑑定指標等因素,造成「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等混亂現象,看來古時已普遍存在。藥是防病治病的工具,藥的真偽、優劣,影響臨床用藥之安全、效果,中藥的鑑別是生產、應用、研究重要的第一步,故李時珍說:「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

「正名」是中西藥共同的難題
  香港前些時有人誤將鬼臼當作威靈仙用而中毒,最近又有市民因長期服食中藥引致馬兜鈴酸中毒的個案,導致錯服的原因是零售商誤將含馬兜鈴酸的尋骨風,當作抗癌中草藥白英出售,追尋有關草藥來源時發現,批發商將這兩種別名均為白毛藤的草藥混淆。在香港,這種「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的情形極為普遍,因而引起混淆。中藥材的標籤必須正名,以免市民不知而陷入中毒的危機。一向以來,香港市民都以中藥療效較溫和、無副作用的態度來面對,很容易便造成更多的中毒個案。
  現時,在醫管局所有配給病人的西藥需要遵守嚴格的標籤制度,但在社區或私人診所的標籤制度仍未能統一,藥物的學名(Generic Name)是所有醫療界的共通語言,當遇上有關藥物的失誤事故時,醫護人員從藥物標籤便能在第一時間辨識病人服用的藥物,不適當選用品牌名(Brand Name)或是化學名(Chemical Name),是延誤治療其中的重要原因。醫管局、衛生署、醫委會應規定藥物標籤應劃一使用「學名」。

混亂的「品牌」制度
  現時在香港註冊撲熱息痛(學名為Paracetamol)的產品有百多種,每一種產品都冠以各種不一的品牌名,更有一家藥廠造了好幾十種不同「品牌名」的撲熱息痛藥丸,這令藥界混亂,容易造成更多藥物失誤事故的原因。這些制度必須取締,以策安全,如果標籤上不用統一的學名,相信錯服西藥的情形也無可避免。

立法推動責無旁貸
  為保障市民安全用藥,衛生署應即時:
‧取締容許一家藥廠製造同一學名、同一劑形、不同品牌的藥物,現行這制度令醫藥界混亂、造成更多藥物失誤事故的主因。
‧不論在醫院、私人診所或任何配藥服務的地方,調配中西藥時,必須嚴格遵守藥物標籤制度,只可用「學名」不可用品牌名、化學名或別名。
‧制定香港中藥標準的、加強監管,廣泛向中醫藥從業員、消費者宣傳安全用藥的重要性。
‧推動所有執業中醫師提倡規範書寫藥名,以減少混亂的發生。
‧建立中藥的保管制度,嚴格執行中藥標準。向中藥材批發商發出指引,要求藥材必須用「學名」標籤,不准用其他別名,加強中藥材批發商和中藥房的專業規管水平。
‧訂定時間表,讓中藥配藥員、藥材舖從業員(掌櫃)獲得專業訓練或註冊專業資格,藥材經營機構應當聘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鑑定把關。
‧引入像「西藥師」的「中藥師」註冊制度,確保調配中藥處方時合乎安全標準,平衡各方專業利益。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