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譚永昌復康科技在於「工」

< 上一頁
撰文:Donna
《醫.藥.人》 第 32 期

譚永昌讀的是工程學,在大學期間接觸醫療科技,發覺自己對人體工程很有興趣,因而修讀醫療科技。說冷門,這個學科在香港來說倒真的冷門;說有趣味,也許對從事醫療的人來說,是相當有趣味。

  其實,醫療科技不是甚麼新興事業,卻一直不為市民大眾廣泛認識,更遑論專為復康人士服務的復康科技。
  香港理工大學復康科技中心講師譚永昌博士解釋,復康科技沒有被重視,可能是因為宣傳不足的原因,而復康科技也不是一門高深莫測的技術,至少,比生物科技來得簡單易明。
  「最簡單解釋復康科技,就是將科學技術應用在復康上。」
  「其實復康科技是醫療科技(Biomedical Engineering)中的一個小範疇,具體一些說,也就是將一些工程學的技術,不用來建屋鋪路,而應用在人體上。醫療科技在近年是比較熱門的名詞,而其中我們聽得最多的,應是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基因工程較側重於生化方面,而復康科技較側重於怎樣把工程應用在醫療器材上來幫助病人,包括心電圖機或較新的儀器,甚至是以電腦導航做腦科手術的技術等。復康科技特別針對把科技用在病人的復康上,範圍相當廣泛,較多人認識的是義肢及矯形器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假手假腳。」

化鐵鉤為手
  我們最熟知的「義肢」,當推「鐵鉤船長」的「鐵鉤」,但是以「鉤」代手,畢竟很不方便,因為「鐵鉤」不能做到我們人體手掌可以做到的事。例如:我們不能用「鐵鉤」來拿水杯,不能自如地控制所用的力度等。而科技進步,卻可以彌補這些不足。
  「以前的假手不能做一些較微細的動作,現在可以利用肌肉電來控制假手,使假手的活動較為靈活。原因是當肌肉伸縮的時候會產生電流,不同的肌肉伸縮產生不同的電流訊號,利用科技取得這些肌肉電的訊號來控制電子手,當電子手接收到不同訊號時,就會照指示做不同的動作。當然,在這項工序中,還有其他科技輔助,例如用電子感應器來控制電子手的感應而產生相應的力度。」
  「至於在假腳方面,以前多是使用木腳,但是我們希望假腳可以幫助復康的層面不只在可以『走路』,而可以兼顧像個正常人的步態,所以在假腳方面會加入很多科技的配件或電子的配件,盡量可以模擬正常人的步法,令復康的人走起路來像個正常人。」
  除了應用在矯形的義肢上,復康科技也有應用在其他輔助器材(Assist Technology),這些輔助器材多是用在幫助傷殘人士,例如輪椅、支架,甚至溝通簿等。
  舉例如輪椅,其實要推動一張輪椅並不容易,很多傷殘的人或老人家都未必可以隨心所欲地推動輪椅;又或是患有柏金遜的病人,甚至不能夠自如地控制輪椅。因為怕控制不了輪椅而發生意外,有些病人會不敢使用輪椅,這些問題都使復康卡在樽頸,無法突破。
  「利用科技可以幫助這些病人,諸如使用電動輪椅使傷殘人士或老人家在推動輪椅時不必太費力;把輪椅控制手柄的敏感度調低,使患柏金遜的病人不會因為手掌過分顫抖而影響控制輪椅的能力。另外,溝通在日常生活上是很重要的,中風之後導致嚴重傷殘,使表達能力降低,言語不清,減弱了溝通的能力,如果能夠有一個可發聲的溝通儀器,就可以幫助在過渡期內復康的病人。」
  「復康科技希望能衝破一些以前無法突破的重點,幫助傷殘朋友自如地使用輪椅到他們想到的地方,使他們重新得到一定的自由度。」
  「早幾年有個很好的案例,有個病患者全身痙攣,手腳都不聽使喚,只能靠一呼一吸來控制輪椅的開關。病人的要求並不高,只希望在所住的宿舍之內有一點自由,可以操作輪椅由房間到電腦室或飯堂等地方。我們在病人的房間至電腦室和飯堂的地方鋪了一條有色的膠帶,然後為這個病人製造了一張可以識別這些膠帶的輪椅,輪椅的開關就是靠病人呼氣或吸氣來控制,病人就不必倚靠別人而可以自如地出入電腦室。」

把科技推展至預防
  復康科技是將科技或工程學用於復康之上,但是,將科技使用在病人出現病症之後雖然有積極的意義,但也是消極的做法。譚永昌希望復康科技能發展至預防的層次。
  「很多病人因為需要長期臥床或使用輪椅,導致出現褥瘡。我們希望設計一些座墊,價錢不會太貴而又能夠預防褥瘡。另一方面,因為在大學內可以容許做一些學術性的研究,我們會以工程學和生物學的角度研究褥瘡的成因,要做這些研究不能只限於工程師,還需要其他專業的支援。在醫療科技和復康科技的範疇中,參與的人相當多,由醫生到不同學科的人員。」
  「我們經常與兩家大學的醫學院合作,也有與生物化學的同事合作。因為復康科技涉及的層面很廣,需要很多不同專業支援,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來幫助有需要的朋友。」
  譚永昌認為,復康的定義不應狹窄的規範為病人發病之後,而應推展至預防的層面。「好像扁平足,一個良好的鞋墊可以減低腳痛的可能。但市面上所售的鞋墊是否適合每一個人?如何揀適合自己的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獨特性,度身訂造適合自己的鞋墊成本無疑較昂貴,但卻可預防日後出現的腳患。」
  復康科技當不離義肢學與矯形,義肢是用來代替因疾病或意外後被手術切除的肢體部分,主要用作彌補因失去肢體所喪失功能或外觀上的缺陷。而在香港某些醫院也有附設義肢和矯形服務。
  「矯形多是暫時性的,例如手托,目的為要防止患處再度受傷,短暫使用的矯形器材如頸箍,也有些需要長時間使用以防止肢體變形,例如使用腰封防止脊柱側彎之類。」
  「醫院內也有提供矯形器材,但醫院要服務很多病患者,要是矯形器材不合用,有可能不能提供即時的更換。好像輪椅,病人要買張輪椅不難,但買輪椅時很多時是沒有見過實物,病人未曾試過輪椅是否合用,要是較調欠佳,不但坐的人辛苦,推的人也辛苦。最大問題是,一不小心忽略了小問題,卻可能造成意外。」
  「我以為病人使用復康的輔助器材時應先試用,至完全掌握,在有問題時,可以直接回來找診所幫忙,不必到醫院輪候。」

助殘障發揮潛能
  復康科技所包括的專業人士有義肢矯形師和復康工程師。現時只有理工大學有義肢矯形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的訓練,畢業之後會到各醫院或診所中工作。比較特別是復康工程師,所有復康工程師都是工程師,在讀研究院時選讀了醫療工程。作為一個工程師,把工程用在復康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復康工程師,亦即是說沒有一個固有的學科可修讀成為復康工程師。
  「在理工大學有醫療科技的課程,同學修讀這個課程便可以學習對醫療、病理及工程的認識,對將來願意投身在醫療科技有一定的幫助。」
  「無論醫療科技或是復康科技,在世界各地都是相當重要的。在美國,甚至預料醫療科技是未來最熱門的行業之一;至於東南亞,復康存在很大量的需求,在近十年間,中國人對殘疾的態度已經改變,由以前的封閉至現在的接受是很大的進步,家長亦願意及早尋找協助,幫助傷殘子女,使他們的潛能得以發揮。」
  我們必須知道,殘障只是肢體上的問題,不是智能的問題,復康科技只要可以幫助殘障人士克服殘障,便可以發揮其他的潛能。
  「現在,只要能夠使用電腦,就可以和社會或世界溝通,若因殘疾而不能使用電腦,我們會盡量利用科技,利用感應器,利用任何工具,幫助這些人使用電腦,使他們可以掌握資訊。」
  21世紀的醫療科技,不再只是提供某一項疾病的診斷或治療工具,而是更進一步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案,幫助人類提升保健、預防、早期診斷、治療,乃至復健等各階段的生活品質。
  為達到這個目的,現代醫療科技幾乎涵蓋了每一個科技領域,例如:醫療、電子、資訊、生物、影像等,是最典型的跨科技整合的工程。能夠把不同界別的專業知識整合,才能把醫療科技推展得更完善。

終身學習
  譚永昌說他的學生有治療師、醫生和護士,這是很可喜的現象。因為醫生和護士願意更了解復康科技,跨越了科目之間的交通。
復康科技不應只限於修讀復康科技的學生或是病人,而是整個醫療界都應該關心的。
  譚永昌更認為三年的大學教育實在太短,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灌輸給學生,難免有囫圇吞棗之嘆。
  不少學生在投身社會之後發現自己所學的不足,還得重返校園,繼續進修。
學然後知不足,終身學習已成必然趨勢。

了解自己的身體
  我們對自己的身體一點不了解,手痛腳痛肩膀痛就吃止痛藥,卻不去了解痛症背後的原因 ── 是不是坐姿有問題?是不是長期使用電腦所致?
  譚永昌認為人類環境改造學(Ergonomics)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遇有不適,不但可以明白病症的成因,也可以幫助醫生判症。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