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凱霖(仁濟醫院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及臨床教研中心〈下葵涌〉註冊中醫師)
《醫.藥.人》 第 188 期
很多女性每月都經歷一至兩天痛經之苦,輕者隱隱作痛,影響情緒,嚴重者影響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疼痛劇烈時甚至可引起暈厥。
痛經是指女性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劇痛昏厥,中醫稱之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本病以青年婦女較為常見」,需注意的是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如子宮內膜移位、盆腔炎、子宮腺肌病等,必要時需進行全身檢查和婦科檢查」,或需及早治療。
痛經的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生與情志、飲食或起居不慎等病因有關,病機主要分虛、實,虛者為氣血不足,沖任、胞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這種痛往往發生於經期後,隱隱作痛,輕輕揉按小腹可稍緩解;實者為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胞宮經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這種經痛多痛在經前、經期間,疼痛劇烈拒按。按中醫辨證分型主要分為肝腎虛損、氣血兩虛、氣滯血瘀及寒凝胞中四型。
中醫的辨證論治
痛經的治療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治療主要分為經期重在調血止痛以治標,先緩解疼痛,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中醫的常見證型為:
1. 肝腎虛損型
主要症狀有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歡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或頭暈耳鳴,或腰痠腿軟,舌淡苔薄,脈沉細。此時應補腎填精,養血止痛,治療可選用調肝湯加減(方中有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
2. 氣血虛弱型
主要症狀有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治以補氣養血,和中止痛。方藥可用聖愈湯加減(方中有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生地黃)。
3. 氣滯血瘀型
主要症狀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痛,或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血塊,血塊排出後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可選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方中有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枳殼、延胡索、五靈脂、丹皮、烏藥、香附、甘草)。
4. 寒凝血瘀型
主要症狀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熱敷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血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治療採用溫經散寒,祛瘀止痛的方法,方藥可用溫經湯加減(方中有當歸、川芎、芍藥、吳茱萸、丹皮、人參、麥冬、半夏、桂枝、阿膠、生薑、甘草)。
5. 濕熱蘊結型
主要症狀有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治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藥可用清熱調血湯加減(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朮、香附、延胡索)。
若患者經來腹痛劇烈,伴有面色蒼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甚至出現暈厥,此時病勢危急,當及時救治。
痛經的穴位按摩與艾灸
除了服藥治療外,還可以嘗試用簡單的穴位按摩來緩解痛經,操作容易方便,效果亦快。平躺在床上,用掌根在腹部臍周反覆旋轉按摩3-5分鐘,以產生溫熱感為度;或按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的三陰交,亦是緩解痛經非常有效的穴位。另外,可以用艾條溫和灸小腹的關元穴及中極穴,能令患者感到溫暖舒適而減低疼痛,對寒凝血瘀型的痛經尤宜。
預防與調護
生活有常
改善生活習慣也是緩解痛經有效的方法,受風寒濕冷侵襲易引發痛經,因此經行期間要避風寒,注意保暖,忌淋雨涉水,特別是避免游泳、滑水等水上運動,以防寒濕侵入胞中;經行期間保持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不要做劇烈運動,耗傷氣血,但也不要久坐不動,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可作適當的運動,做一些簡單紓緩的伸展拉筋的動作,有助於改善痛經的問題;調節情志,放鬆心情,消除恐懼,解除思想顧慮,從而使氣機暢通;注意經期衛生,絕對禁止性生活。
飲食有節
女性平素還應注意飲食調節,亦可以減少誘發痛經的因素。經期少飲咖啡、茶、可樂,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切忌飲酒。忌食寒涼、生冷之品,如冷飲、雪糕、魚生、螃蟹、西瓜、香蕉、苦瓜、山竹、綠豆等食物,寒性凝滯易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痛經。另外,一些刺激性食物包括過酸或辛辣之品亦不宜,酸性食品有固澀收斂作用,使血液澀滯,不利於經血的暢行和排出,因此痛經患者應儘量避免在經期使用此類食物;辛辣燥熱的食物會助熱與血搏結,氣血凝結從而加重痛經。若為寒性痛經時可喝一些熱的薑棗紅糖水,取煨薑3片、大棗2枚,適量紅糖煮水,具有溫經散寒功效,對緩解疼痛效果明顯。
備註: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網頁:www.yanchai.org.hk中醫服務內容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