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心絃(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88 期
尿失禁亦稱小便失禁,男女兩性皆可發生,只是有些人不知道尿失禁是病,更有些人怕尷尬而沒有求醫。其實認識尿失禁問題,及早治療,可減少疾病對生活造成的不便。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不由自主的尿液外流,女性較常見,對日常生活質素構成極大的影響,症狀包括尿頻(24小時內排尿次數多於8次),突如其來的強烈尿意及夜尿,據估計,尿失禁影響20-30%的年輕女性,30-40%的中年女性及30-50%的老年女性。男性總體估計盛行率約3-11%2。
尿失禁的分類
臨床上尿失禁分為壓力性、急迫性、滿溢性、功能性以及混合型五大類1。
1. 壓力性尿失禁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患者平時沒有尿失禁的狀態下,當腹部壓力驟增時(例如咳嗽、打噴嚏、大笑、劇烈運動)而造成尿液不自主從尿道口流出,主要是因懷孕、生產、更年期造成骨盆底肌肉鬆弛有關,常見於年紀大的女性。某類藥物如α受體阻斷劑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也會使壓力性尿失禁的症狀加劇1,3,4。
2. 急迫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是因膀胱迫尿肌不自主的收縮導致尿液外流,主要是因膀胱過動所致,患者通常膀胱尚未滿溢,但已感到有強烈的尿意或尿急,因無法延遲排尿動作而造成尿液外流,成因包括年長、中風、柏金遜症、良性前列腺增生、酒精及與服用某類些藥物有關,包括利尿劑及乙醯膽鹼酯酶等1,3,4。
3. 滿溢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Overflow Urinary Incontinence)是因尿道狹窄或膀胱凸出造成膀胱出口結構性阻塞,膀胱不能完全排空,最後導致溢流,患者一般為年紀大的男性,常見於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患者。藥物具α腎上腺素及抗組織胺作用均易造成滿溢性尿失禁5。
4. 功能性尿失禁
功能性尿失禁(Functional Urinary Incontinence)因為身體或意識功能障礙,缺乏動機或是因為環境因素導致無法如廁因而失禁,例如嚴重的失智症病患者。
5. 混合型尿失禁
混合型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是指患者同時患有壓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治療
尿失禁的治療取決於失禁的類型,也要考慮患者年齡、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否有其他合併症、有否使用其他藥物等等。非藥物治療一般為首選方案,當非藥物治療未能有效控制症狀才會考慮加入藥物治療,而手術治療則用於使用其他治療無效之患者。治療目標為減少尿失禁的次數及其併發症,例如褥瘡1,3,4。
壓力性
對於壓力性尿失禁,美國醫生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並不建議定期使用藥物治療,治療首選是進行盆腔肌肉復康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例如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s)以增加肌肉休息狀態的張力、肌肉收縮並促進尿道括約肌反應速度。當非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時可考慮轉用藥物治療,其中之選擇包括雌激素、α-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α-Adrenergic Agonist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
患者可選擇外用雌激素如陰道軟膏、陰道栓劑、貼片、注射劑或是口服藥等,副作用包括乳房疼痛、子宮出血、血栓栓塞、子宮內膜異位瘤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Pseudoephedrine及Phenylephrine皆為α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用於治療壓力性尿失禁,其副作用包括高血壓、口乾、惡心及失眠。患有冠心病及心律不整之患者不建議使用。緩解症狀方面,雌激素合併使用α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比單一治療更有效3。
Duloxetine為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回收抑制劑(SNRIs),於2004年在歐洲被核准用於治療壓力性尿失禁,作用機轉為抑制神經末梢再吸收血清素,從而促進尿道外括約肌關閉,合併使用骨盆底肌肉運動,效果顯著比安慰劑好。主要副作用包括惡心、頭痛、便秘、口乾及失眠,一般在服用一個月後,80%患者的惡心現象會有所改善。
急迫性
根據美國泌尿學會(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的指引,急迫性尿失禁的藥物治療以抗乙醯膽鹼(Anticholinergic Agent)及抗毒蕈鹼劑(Antimuscarinic)為主,當中包括Oxybutynin、Tolterodine、Trospium、Solifenacin、Darifenacin及Fesoterodine。至2012年,Mirabegron(Beta-3 Adrenergic Agonist)亦被核准用於治療以上的尿失禁。
以上所提及的藥物療效相若,使用選擇取決於不同的因素,例如藥品價格、劑量、副作用及交互作用。由於長效制劑副作用相對較少的關係,一般會選用長效制劑多於短效制劑。此外,亦可考慮選用貼片,因局部吸收的關係,副作用亦相對較少。
抗乙醯膽鹼及抗毒蕈鹼劑的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頭痛,眼乾,視力模糊、心悸及昏睡等。患閉角性青光眼、胃排空障礙、尿滯留等患者應避免使用。由於此類藥物容易增加長者認知障礙及跌倒的風險,長者使用此類藥物應多加注意。Mirabegron的副作用則包括高血壓、泌尿道感染、頭痛及便秘,因此高血壓不受控及尿滯留之患者應避免使用1,5。
滿溢性、功能性及混合型
大部分的藥物治療是針對壓力性尿失禁及急迫性尿失禁,對於滿溢性尿失禁的藥物冶療主要是處理潛在的問題 ── 即良性前列腺增生,藥物治療以α -腎上腺素阻斷劑(α-adrenergic Antagonists)為主,包括Terazosin、Doxazosin、Prazosin、Alfuzosin、Tamsulosin及Silodosin,作用機轉為放鬆尿道平滑肌,讓患者更容易排尿,此類藥物會引致頭痛、姿勢性低血壓或眩暈等副作用。至於功能性尿失禁是因為意識功能障礙所致,若能有效改善此問題將有助緩解尿失禁的症狀。因混合型尿失禁的患者同時患有壓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有需要使用一種或合併多種的藥物治療,需視乎患者的病因再作決定。
總結
尿失禁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的盛行率亦隨之增加,對患者的心理或生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縱使無法根治,適當治療有助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素。
參考資料:
1. Rover ES, Wyman J, Lam 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DiPiro JT, Talbert RL, Yee GC, et al, ends.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9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14.
2. Nitti VW. 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Rev Urol. 2012;3(suppl 1):S2-S6.
3. Qaseem A, Dallas P, Forcies MA, ER al. No surgical managemen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14;161:429-440.
4. Canales AE, Noxon-Lewis BD.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Linn WD, Wofford MR, O'Keefe M, Posey L, eds. Pharmcotherapy in Primary Car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2009.
5. Gormley EA, Lighter DJ, Faraday M, Vasavada SP.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veractive bladder (non-neurogenic) in adults: AUA/SUFU guideline amendment. J Urol. 2015;193(5):1572-1580. Available at http://www.auanet.org/content/media/OAB_guideline.pdf
6. Chappell C, Khullar V, Gabriel Z, et al. The effects of antimuscarinic treatments in overreactive blad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Urol. 2005;48(1):5-26.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