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中醫看子宮肌瘤(上)
理論與分型

< 上一頁
撰文:陳嘉蓮(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中醫師)
《醫.藥.人》 第 174 期

子宮肌瘤可怕嗎?許多人聞「瘤」色變,甚至聯想起癌症(惡性腫瘤)。子宮肌瘤有甚麼症狀?有哪類型人士屬高危組別?飲食及其他方面有甚麼需要注意?種種關於子宮肌瘤的疑問,讓我們為你解答。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成,故又稱子宮平滑肌瘤。臨床上多發於30-50歲(育齡期)女性。據統計,至少有20%育齡女性患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患者早期不一定有很明顯的症狀,有些是在接受身體檢查時才被發現,因此容易被忽略。中醫沒有子宮肌瘤這個病名,但我們會根據下腹有包塊,伴有腹脹或腹痛,甚或月經不調的特點,將其歸納為「癥瘕」的範疇作治療。

子宮肌瘤有甚麼症狀?
  子宮肌瘤的存在不一定有臨床症狀,其症狀產生與否主要決定於肌瘤的位置、大小、數目及是否變性(Degeneration),常見的症狀包括:

  1. 月經異常:月經先期(即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並連續發生至少兩個周期)、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嚴重者經水淋漓不斷。
  2. 腹部脹滿:肌瘤較小時不能在腹部摸到腫塊;當肌瘤逐漸增大使子宮超過3個月妊娠大時,可在腹部觸及包塊,部分患者感下腹脹滿。
  3. 腹部疼痛:一般較少出現,但若肌瘤壓迫盆腔血管、神經,可引起腹部疼痛。
  4. 白帶增多:若肌瘤潰瘍、感染、出血,甚至壞死時,會產生血性白帶或膿臭性白帶,故帶下量會增多。
  5. 壓迫症狀:若肌瘤較大,生長在子宮前壁下段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尿急;若肌瘤生長在子宮後壁,可壓迫直腸引起便秘。
  6. 其他:增加繼發性貧血、不孕、流產等風險。

發病特點與高危群組

  1. 子宮肌瘤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增加,一般常見於生育年齡(30-50歲),40-50歲之女性發病率最高,青春期(20歲以下)則較低。
  2. 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故生長較為緩慢,極少數會變為惡性。如肌瘤生長迅速,則有機會變為惡性。
  3. 子宮肌瘤常為多發性,可以全部屬單一類型,也可以同時有兩種或以上肌瘤同時存在。
  4. 妊娠期間肌瘤可能增大,絕經後則有機會自行縮小。
  5. 妊娠能有助降低肌瘤的發病率。因此,不孕或從未生育的女性較易患有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發病原因
從中醫角度分析:

  1. 調攝不慎:經期或產後不慎感受風、寒、濕邪;或久卧濕地,致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凝滯氣血。
  2. 飲食失調:過量進食生冷寒涼、肥甘厚味之食物,使脾失健運,痰濕內生。
  3. 情緒不暢:思慮過多,喜怒無常,以致氣血紊亂;或多怒傷肝,肝氣鬱結。
  4. 勞逸失度或臟虛體弱亦與本病發病有關

從現代醫學補充:

  1. 婦科手術史:手術期間有機會對子宮內膜造成損傷,例如:人工流產。
  2. 婦科炎症病史:曾患盆腔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等,會增加肌瘤病發機會。
  3. 性激素影響:進食過多含雌激素的食物;長期服用含性激素的藥物,例如:避孕藥。
  4. 生活方式不當:多食少動,缺乏鍛鍊,過重。

中醫看子宮肌瘤
根據中醫理論,子宮肌瘤主要可分下列三種證型:

氣滯型
主要症狀:小腹脹滿,婦檢時包塊不太堅硬,推之可以移動,痛處不固定,伴有胸悶、乳房脹痛、情緒抑鬱及月經不調。

血瘀型
主要症狀:包塊堅硬固定不移,婦檢時疼痛而拒絕被接觸;伴有面色晦暗、肌膚缺乏潤澤、口乾不欲飲水、月經量多或經期延後,淋漓不斷。

痰濕型
主要症狀:小腹時有作痛,婦檢時包塊按之柔軟,帶下較多。偏寒則白帶色白質清稀、怕冷、胸腹滿悶及小便較多。偏熱則白帶色黃質黏膩,或有惡臭,甚則如膿、胸悶煩躁、發熱口渴及尿少色黃。

備註:
關於中醫判斷證型,除了根據患者的症狀,還要參考舌象和脈象,達到「四診合參」。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網址:www.ucn.org.hk

參考書籍:
‧《中醫婦科學》歐陽惠卿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
‧《婦產科學》樂杰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