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鄭炳樞、陳慧慈--兩個人,一個目標!

< 上一頁
撰文:Isabel
《醫.藥.人》 第 13 期

在我們人生旅途中,總有很多理念與追尋,說實在話,有時,能理順自家門前雪已是了不得的事……。偏有些人,無私地付出時間與精神,為的只是對自己行業的一份尊重,這信念撮合了整個護理界,也撮合了一對姻緣……。

  2002年對香港護理教育界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所有附設於公立醫院的護士學校都按醫院管理局的計劃而結束,私家醫院的註冊護士訓練也全部停止,這意味著本港行之已久的學徒制護士訓練將終止,取而代之的,是護理教育學位制。
  縱使特區政府剛決定於伊利沙白醫院護校重開一個特別護士訓練課程以應社會福利界對護士的緊急需求,但護理教育學位化這革命大致上完成。

為護理界搞革命
  這是護理界靜靜起革命的成果,翻開過去10多年來抗爭中的一章一節中,你準不能不提提兩位出身自精神科護士,今日在護理界桃李滿門的副教授鄭炳樞與陳慧慈(Sally)。 
  鄭炳樞中學畢業後只想找份男生做的工作,他一頭栽進青山醫院學做精神科護士,就是喜歡這行業夠Man,在男病房中工作又是全男班,沒想到愈做興趣愈濃。Sally高中時對護士已感興趣,一次到青山醫院參觀,別人覺得陰森的精神病院,卻令她動了情,中學畢業之後,此志不渝的投身去做個精神科護士。
  85年,在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開設的護理教育文憑課程中,來自青山醫院的Sally與來自葵涌醫院的鄭炳樞在課堂中邂逅,出乎意料地情投意合,相識兩個月便計劃結婚,觸動他們的是整個護士行業未來前景,而他們最不滿是當年護士沒有地位,不被尊重,空有專業才能,不能盡展。
  回想當年結婚這個決定時,Sally笑著說:「我們兩人覺得很有默契,並打算婚後一齊進修,長遠目標就是提高護士專業地位以及將護士教育晉升為學位制。」
  「真的,我們是結婚後才開始了解對方,以及學習適應對方,性格不同,當然會有爭拗,但兩人都明白快樂是必須努力去尋找的,面對困難時,我們都會積極去克服……」只見在旁的鄭炳樞似乎很同意,不斷地點頭。
  一如他們目標,兩人由同學結為夫妻後完成了護理教育文憑課程,然後分別在青山醫院及葵涌醫院的精神科護士學校任教,公餘就一起修讀第一個在香港開辦的遙距護理學士學位課程,之後停職,一齊去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碩士課程。回港後兩人繼續投身護理教育,並且不停進修,去年Sally已完成英國的博士學位,至於鄭炳樞?「學校工作太忙,我今年恐怕讀不完博士學位……」「盡力啦,得嘅!得嘅!」Sally鼓勵著。
  「當年,很多人都質疑究竟護士是否需要學位教育,不少醫生,甚至一些資深護士都與政府官員一樣持否定態度,為了改變這些人的想法,1994年本港7個護士團體破天荒地組織起來,決心去爭取護理教育學位化,除了去信政府及各大學,游說立法局議員支持外,還發動上街遊行示威,拿著橫額要求當時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改革護理教育……」

97過渡促成夢想
  儘管鄭炳樞與Sally以及一班志同道合的護理界很努力地爭取,但促成其事的與97不無關係。「因為那段日子,香港人的移民潮導致護士荒,一下子護士開始吃香起來,各醫院爭取提高薪津挽留護士,整個時局都在轉變,加上持反對意見的資深護士開始退休,年輕一代管理層思想比較開放,這等等,都是促成護士今日走向學位制的催化劑。」
  香港理工學院於1990年開辦本地第一個護理學士學位課程,隨後中文大學在1991年成立護理學系,而香港大學則是1994年9月才開辦護理教育學系,此後香港護理教育有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
  爭取護理教育學位化似乎已落實,還以為他們可以功成身退放下包袱歇歇息,但這兩位前線分子卻對政府搖擺不定的護理教育政策不以為然。
  「我們期待護理教育學位化循序漸進地實行,醫管局明明說好了安排2006年關閉護校,突然一聲令下,今年就全部結束,一些護士老師今日被安排去醫院病房工作,你說幾無奈。如今政府又突然宣布在伊利沙伯醫院的護士學校重開三年制註冊護士訓練,為社會福利服務提供所需護士。」政府朝令夕改,難怪他們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在過去17年,這對伉儷一直自強不息,兩人先後成為香港護理教育學會上屆及今屆會長。鄭炳樞離開護士學校教職後近10年來一直推動護理專業發展,包括在香港護理學院、香港公開進修學院(現今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大學護理學系任職。去年9月更被獵頭到澳門理工學院高等衛生學校任客座副教授,這位副教授親切得來全無架子,我們互相介紹時,他說:「叫我阿鄭可以了!香港的學生都這樣叫我,不過在澳門,他們都叫我BS。」
  Sally是1992年開始在香港理工學院任教,近6年轉到中大護理學系(今天改稱那打素護理學院)任副教授,她對護士行業有一份執著,對精神科護士尤其有要求:「護士不是單單幫病人餵飯、沖涼、打針、量血壓,他們要有一套護理常識、技巧及靈性概念。」
  「普通科病人可以透過身體檢查了解病情,但精神科病人就不可以,因此同樣是護士行業,精神科護士面對病人時一定要接納、信任、懂得溝通等……」
  「如果你不能接納一個精神病人,那就無法成為一個精神科護士,每一個人都有一個Sad Story,他們只不過思想上有些混亂,與身體有病的普通科病人又有甚麼分別呢?我們要接納他們,認識他們,了解他們的想法及問題,才知道如何去協助他們。對於精神科病患者,他們恐懼,也很敏感,因此我覺得作為精神科護士真的是要付出誠意。」
  我們提到面對有暴力傾向的病人……
  斯文淡定的Sally卻斬釘截鐵的說:「普通人無暴力傾向嗎?一個正常人一樣有暴力傾向,既然如此,為甚麼要針對精神病人,精神病人一如普通人,不會無端端出現暴力傾向,一定會有誘因,而我們就要緩解他們……」
  「目前當局大力推廣社會對思覺失調症狀的認識,並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就是希望盡早發掘年輕人中輕度精神病患者,及早給予治療,使他們得以重返社區,始終病向淺中醫。」

積極面對問題
  「精神科護士起碼的要求是樂觀、主動,肯接納及尊重精神病人,能與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對人的行為模式感興趣及認識自我,所以精神科護士訓練過程中首要學習溝通技巧。」目前,鄭炳樞的博士論文正正是有關精神科護士在其護理精神病患者過程中的思維模式。
  「今日,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方法亦有大變改,精神科服務著重團隊精神,由精神科護士擔當CaseManager(個案經理),以時間、心機、主動及誠意去了解精神病患者,建立互信,然後與醫生、臨床心理學家、醫療社工、職業治療師及家屬等協調及組合治療模式,從外國及本港經驗中,這個治療模式的成功率不錯,反映精神科護士角色愈來愈重要。」
  對於今日香港人常說受到精神困擾,失業率高,燒炭此起彼落,Sally認為:「人生總有起跌,問題既已存在,別把它看得太重要,其實,所有問題視乎你點睇及怎面對,最簡單直接治療方法是找朋友傾訴,去見精神科醫生也是求助的方法之一,並沒有甚麼大不了。」
  無論面對精神病人抑或一般人,鄭炳樞與Sally認為只有「尊重」,同樣,面對護士這個專業時,他們追求的也是尊重。


後記
說是訪問其實是聊天而已,不知覺間話題愈來愈嚴肅,可是聊到鄭炳樞與Sally拍拖2個月便談嫁娶,我們都譁然起來,爭議這對伉儷當年「一拍即合」是否年輕人的榜樣……
今日回望,他仍欣賞她的果斷思路又快,她呢,臣服在他的包容與慈愛中,正如他們所說,快樂是自己爭取的,若有問題視乎你點面對,沒有甚麼解決不了……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