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61 期
林行止在《信報》專欄說「群眾運動」與「運動(動員)群眾」,他說「和平佔中」與「反佔中」的分別,前者是以群眾的自發性和支持度為基礎,是「群眾運動」;後者是「運動群眾」,是動員群眾。
學生運動
「學生運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不幸地多次發生,早在1919年的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人民爭取國家主權、民主、科學的普世價值運動,目標是「外爭國權、內除國賊」,至今依然未成功。1935年「一二‧九運動」,是中國青年發起的反分裂、反割據愛國運動,要求保全中國領土完整。
1989年因胡耀邦病逝間接引發的民主運動,又稱「八九學運」。事緣胡耀邦猝逝後各個院校自發悼念,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學生於4月17日組成第一支遊行隊伍在人民大會堂東門舉行悼念活動,其時警察未能驅散群眾,翌日,其他大學學生、高等學校學生及市民亦雲集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前靜坐,事件由悼念演變至要求見人大常委,並提交請願信,提出七點要求:包括重新評價胡耀邦是非功過;肯定民主、自由、寬鬆、和諧觀點;准予民間辦報,解除報禁,實行言論自由;反對貪官污吏;向人民公開國家領導人收入;取消制定遊行示威規定;通過民主形式實行改選領導。
「運動」學生
「運動」學生最激烈的可算是文化大革命,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結束於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毛澤東為了打擊他的政敵,發動及領導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全國逐漸進入混亂狀態,毛澤東與紅衛兵領導人對話,強烈暗示了暴力的合理性、合法性。
香港學運
香港學生運動最早期發生在1970年代,這段時期政治氣氛非常熱烈。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學生,依其政治立場分成國粹派、社會派和自由派。不少學運分子都成為今天香港政壇要角。2011年香港小學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時有意見認為國民教育管制學生思想、浪費上課時間及浪費公帑。反對國民教育的理由是認為「把謊話灌輸給學生」,形成「謊話意識形態」;歪曲歷史與事實,造成洗腦傷害,故此鼓動了平日對政治淡漠的家長們,帶著孩子參加遊行,出現數以萬計的市民參與遊行集會。
學聯罷課
學聯罷課展開了第三次香港學運的序幕,但今次罷課目標,是為了爭取民主,參與與否,取決於學生的價值判斷,是透過批判思考、理性思維而決定,並無任何強迫成分。學聯認為「要採取不合作態度,對抗一個不理民意、一意孤行的政府」。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說:「政府現正踐踏民意,我們將會公民抗命。」
反國民教育與學聯罷課運動同樣是自發性的運動。學生是為了「民主真普選」等公義,而非教育局長口中的「自己理想」,為了「自己香港自己救」作出犧牲。而文化大革命是運動學生,運動群眾本質有別,且文革真正對象、目標只在權鬥。
引喻失義
「輔仁媒體」的一篇網上文章指出:「周融以六零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比喻罷課運動,更說罷課運動同樣把學生當作工具。」如他所言,文革時的學生可能確是「無知及無辜」,受毛澤東及四人幫等中共核心人物所煽動,以革新文化為名排斥異己,學生未經思考加上黨媒宣傳因而受利用。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紹佳說對了,學生運動是要運動群眾,暗示學生運動要成功,必須深入群眾,動員群眾。罷課行動不局限於聽課,學聯要召集學生走進社區!
但同樣令人憂慮的是,這次學生運動極像「八九民主運動」的香港版本,我們不想看到的是同樣結局!
筆按:執筆時學生領袖和數十人已被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