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52 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慨嘆今朝,不是官場的真實寫照嗎?
此情只待成追憶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都有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思想,多一個人,只是多一雙筷,小孩總是天生天養。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處於漸入佳境的勢態,工商業拾級而上;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教育:注重德智體群,保持中國禮義之邦,中華文化傳統,德育並重,因材施教;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兒童:享有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潛能可自由發揮,孕育獨立思考與理想: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凝聚了勤奮刻苦的所謂「獅子山精神」,可說是人人安居樂業!直至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宣傳:「兩個夠晒數」,怕超生拖累,匱乏社會資源。
和殭屍的約會
二千年代回歸後的今天,香港政治與社會生態驟變,仿如癌基因的變異,有人怨懟說是「奴才」基因作祟,「霸權」行為當道,社會貧富差距已發展至臨界點。要政通人和就必須以「安居」和「樂業」為基礎;香港現有十七萬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居於「不適切居所」,如天台屋、劏房、籠屋、棺材房,猶如行屍走肉。住屋是人權和尊嚴,政府的三年上樓承諾,三年又三年,是無了期的「和殭屍有個約會」!
「氹」人生仔
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光景已不再,就本港生育率而言,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2名子女,為應付未來的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不足,政務司司長表明,單程證制度不應改變,也說人口無上限,意思是說「單非」來、「雙非」也來;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以鼓勵結婚及生育為工作重點,祈盼緩和人口老化的速度。可是人口政策又缺乏房屋與教育配套,將導致極高的社會成本,香港人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港府研究如何「氹」人生仔,打動人心的招數是解決人口、房屋與教育嚴重失衡的問題。據2011年統計處人口普查資料,全港約有四分一家庭養育15歲以下的兒童,養育兩個或以上兒童的家庭有8%,較2001年減少近九個百分點。坊間有訪問指出港人不想生兒育女的原因,大概離不開以下的幾種說法:不適切居所、很難買樓、要放棄自己的事業教仔、生活被割裂、沒社交自由、怕子女輸在起跑線上沒法向上流……。
中產育兒四百萬
某名人說:「生育一名兒女要有400萬港元。」
事實上在香港生兒育女,已是一件奢侈的事。據美國農業部每年都公布的估算:一個當地中產家庭,以2012年的物價計,平均僅需要花費24萬美元(約186萬港元)來養大一個兒女至18歲。這筆費用中,住屋佔三成,主導了活兒的負擔;第二高開支是幼兒護理及教育,低收入家庭則主要花在食物上。香港樓價高、物價高,相對育兒成本亦較高。
單以香港升讀大學為例,現時一年學費及生活費(連學生宿舍費用)約為8萬港元,以每年升幅百分之五計,剛出生子女在十八年後入讀大學時,將要付出77萬港元才可完成四年學位課程。如前往美國讀大學,每年所需學費及生活費平均為23萬港元,每年升幅百分之五計,十八年後需要220萬元完成一個四年制的大學課程。若將以上兩項相加,育兒400萬元的開支,不中亦不遠!
是奢望?是絕望?
政府統計處公布《2013年首兩季綜合住戶統計報告》顯示勞動人口合共逾387萬人;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1,900元,個人就業月入中位數為12,000元。舉例家庭月入22,000來說,除家庭基本開支及醫藥費,所餘每月縱使有1萬元,一年才12萬,要三十三年的收入,才養到一名兒女;一生兒女債的說法,並不誇張!香港特區政府首次制定「貧窮線」,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如三人家庭,月入11,500元即為貧窮。香港貧窮家庭育兒不是奢望而是絕望。
育兒戰線 戎馬生於郊
2008年匯豐銀行的調查顯示,香港育兒成本全球第三,落後英國及阿聯酋。香港育兒要搶產床、奶粉、校網、學位……,除了衣、食、住、行外,為了孩子不落後於人,輸在起跑線,家長都不惜腰間錢,報讀補習班、興趣班等,幼稚園也往歐洲遊學,坊間流傳有的竟然用「閃卡教學法」,提升幼兒的學習能力,嬰兒時已開始認字、學數,兩歲幼兒能懂過千字,這般教育令童真消失,精神壓力倍增!
贏在起跑線的犧牲
現今世界各地均出現青少年因受不住家長、學業等帶來的壓力,自尋短見。內地有14歲少年,因為母親不買iPhone5給他,而當著母親面前喝農藥自殺;在台灣,有人因為不肯上學,給父親責備後吊頸自殺;日本欺凌問題嚴重,有少年因抵受不住取笑而自殺身亡;俄羅斯有男孩很喜歡看日本動漫,因為有角色死去而自尋短見;巴西一名13歲男生,志願要當殺手,竟然親手殺死家人,再自殺身亡。
兩個夠晒數
香港教育潮流,令學子們沒有獨立思考,只重視生硬地灌輸知識,苦練技術,培養好勝,潛意識養成以打擊他人而成就自己,事事以輸、贏、名、利去判斷,作為成功的指標,追求自我;至於道德、學問、處世、做人的學識則忽略。其實做家長的,平日應多些跟子女傾談,教懂他們怎樣面對挫折,判斷是非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怎樣積極面對人生!
如果給我選擇,惟願我兒愚且魯,不作贏在起跑線的犧牲!
筆者按: |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