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
《醫.藥.人》 第 151 期
在急症室經常都會堆滿急症求診的病人,例如車禍、骨折、中風或心臟病發,這些病人的生死懸於一線,醫護人士會把這些病人列為緊急救治病人,相對來說,一些小毛病的患者,當然是分流到非緊急處理。
「不好意思,我交了藥單已經半個小時有多了,為何還未能拿藥呢?」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在領藥處問。
我快速地掃視了他的藥單,發現他的處方是退燒藥和咳藥水,處方亦正在核實中。於是我回答:「你的藥物已經準備好,待同事核對後即可取藥。可能今天病人比較多,勞煩你稍……」
「又要等?」他稍稍提高了聲線。「我在急症室已經等了兩個小時,在這裡又要再等?不過是傷風感冒想看個醫生而已,真的不知你們醫院怎樣辦事的!」
傷風看急診
以上個案在藥劑部屢見不鮮,在病人數量較多的時段,每位病人往往須花上一個小時,甚或更長的時間等候取藥。不過,其中一部分病人只是因著一些身體小毛病而看醫生,他們獲處方的藥物通常都是退燒藥和咳藥水,這類藥物大多數可從社區藥房購買,毋須醫生處方。
就以上個案為例,病人因傷風感冒而看急症室醫生,不但輪候時間偏長,延長了自己得到醫生診治的時間,同時亦增加了公營醫療的整體成本。相反,病人若能認識自身的病況,從社區藥房中獲取適當的藥物用以治療 ── 現時很多具規模的藥房都提供藥劑師免費諮詢服務,如果症狀不嚴重,問問藥劑師吃甚麼藥已經可以,這樣除了節省病人的時間和金錢,亦能減輕前線急症室醫生的工作量;從而能更靈活地調配資源,讓更需要醫生治理的病人能獲得治療。
自己處理小毛病
近年外國大力提倡病人自行處理身體的小毛病,社區藥劑師則從旁作藥物建議。香港不妨向外國借鏡,從而提升大眾對自身的健康意識。
大病當然是見醫生,但是一些小毛病則沒必要到急症室去,希望市民了解急症室是為真正「急症」而設,不要濫用。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