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崔俊明︰藥劑師們站起來!

< 上一頁
撰文:Isabel
《醫.藥.人》 第 17 期

在今日這個公營醫療體制裡,資源不足,士氣低落,說實在話,少說話、少出主意、少出錯,平穩過渡待退休……,這是最安全的工作之道。偏崔俊明不是如是想,他是瑪麗醫院藥劑部經理,先在醫院內開設藥物輔導計畫鼓勵市民問藥,又在公餘組織藥物教育資源中心,糾合志同道合的藥劑師四出到社區作藥物教育:為的,是教育市民爭取「用藥知情權」……。為的,是想爭取藥劑師這行業的一份尊嚴……。

  「香港的教育以至醫療體制中,一直沒有看重服藥這環節,過去,由醫生診症到開藥到病人離開,都沒有人去指導病人服藥。最近不少研究指出,病人因不認識所服的藥而耽誤病情,有提早入院或到急症室治療,在醫療費用短缺的今日,這種浪費其實可以避免的。」
  「另外,醫管局今日推行病人自費計畫中,病人更應該認識服藥的重要性,他們有權知道服食甚麼類藥物,有甚麼好處壞處,甚麼價錢,有甚麼選擇,我覺得病人有權參與自己的藥物治療方式……」
  「藥物輔導工作可以由藥劑師去做,藥劑師在大學讀了4、5年藥理,對藥物有全面認識,當然主診醫生是最適合人選,但他們的診症時間有限,縱使有也多看幾個症,其實在醫生周圍有許多專業,同樣可為病人幫上忙,除了藥劑師,還有物理治療師、護士等……,大家應該分工合作,各自發揮自己專業。我贊成醫生去做Leader,和各專業共同為病人決定療程。」

服藥也是學問
  崔俊明很小心地解釋藥劑師的工作、角色,另一方面,他亦很謹慎地發言,他不希望挑起醫生對藥劑師的誤解,更希望醫生與藥劑師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
  「過去,我們把很多資源集中在診斷及治療方面,現在資源不足,醫管局也推出種種節流方案,如叫醫療人員提早退休、減人工,叫藥廠減價、病人自費,所以何不試試來個突破,從輔導病人服藥開始埋手,好好教育他們認識藥物,定時服藥不浪費,尤其是長期慢性病患者,若他們病情穩定,減少入院,就是節省醫療開支最直接方法。」
  「爭取為病人做藥物輔導不是我發明的,在外國有很多類似經驗都很成功,病人不認識藥物,時服時停,病醫不好,覆診及入院次數驟增,是醫療開支大增的原因之一,香港的病人對服藥認識不多,他們面對很多困難都需要有人從旁指點……」
  「藥劑是一門學問,真的不是數數藥丸,倒倒藥水,或者『每日三次每次一粒』這麼簡單,病人不吃藥也不是你夠惡,罵他們兩句就解決得來,這是另一種治療階段,例如糖尿病病人滴白內障眼藥水會不會有藥物相沖呢?吃了降血壓藥頭暈,吃還是不吃,怎辦呢?哮喘病人噴完藥可不可以再吃類固醇藥呢?……有時不是病人不想服藥,是他們遇上困難,當你解釋清楚,他們就會很開心,照你的話去做。自從推出藥物輔導計畫,我們醫院前線的員工最能感受到病人服藥的困擾,以往,他們不知道原來可以問藥劑師。」

為病人建立防線
  崔俊明自銘賢中學畢業之後,見有同學去英國報讀藥劑,就在有伴同行之下一齊到英國威爾斯大學讀藥劑系,對他來說,藥劑行的前景是全然陌生。回港之後先在屈臣氏藥房任職,後轉到瑪麗醫院,4年後升任主管,一晃眼已11年。
  「我在英國受訓,英國是實施醫藥分家的國家,藥劑師職能比較多,一些輕微病,如傷風咳之類,病人都到社區藥房找藥劑師開藥,在預防及教育疾病方面貢獻不少,初回香港時工作十分不習慣,巿民不知藥劑師在做甚麼,政府也不看重藥劑師的專業。」
  「我在醫院做了一年後轉制,醫管局接管前身的醫院事務處,情況才有改變,在總藥劑師李伯偉支持下,藥劑師可以到病房與醫生一起參與病人臨床治療計畫,我們又在瑪麗醫院推行藥物輔導計畫,並得到不少醫生支持並轉介病人見藥劑師。正如瑪麗醫院院長曾經說過,藥劑師的工作是很獨立的,我們不但為病人提供藥物輔導,有時亦為醫生把關,防止開錯藥。」
  「在過去的藥物事故報告中,開錯藥多是年輕剛出道的醫生,他們有時會堅持己見,要我們多番解釋,才肯更改出錯藥單,當然,若他們拒絕的話,我們會轉告他們的高級醫生處理,而絕大部分的高級醫生都會同意及接受我們的意見。」
  「醫生與藥劑師是講合作,沒有矛盾,過去幾年我們不時在醫院開班給實習醫生講課,培養合作模式,讓他們明白專業分工是為病人著想,可減輕藥物事故。」
  「當政府推行病人自費購藥計畫,藥劑師的角色更加重要,所以,明年底衛生署將屬下59間診所移交醫管局時,每一間診所都會有一位藥劑師。」

參考外國
  面對醫管局公私營醫療失衡的今日,崔俊明認為不妨考慮外國做法,「教育市民利用藥劑師服務!」
  「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有預防疾病的常識,身體有不適,先是自己照顧自己,例如從飲食或睡眠入手,無效,去社區藥房見藥劑師,諸如感冒傷風之類,藥劑師都學過小病的診斷,及知道可服些甚麼藥,若情況嚴重才轉介給醫生或入醫院。在德國連幼稚園的學生也會知道身體不適先告訴媽媽,然後媽媽會帶你去見社區藥劑師,最後才考慮見醫生的。」
  要紓緩公營醫院的工作量,崔俊明亦建議醫管局可考慮引進英國的經驗,將一些長期病患者,病情穩定而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由醫院藥劑師跟進病情及在既定範圍上處方藥物。
  「試想那些長期病患者每4個月要覆診見醫生幾分鐘,只為取藥,何不將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轉介去見藥劑師,每兩個月一次跟進服藥情況或作出增減,而醫生可每半年見病人一次,這樣醫生便可騰出更多時間照顧病情反覆的病人身上,發揮所長。英國雖是保守國家,但英國醫生早已建議那些定期覆診病人是先見護士及藥劑師,減輕醫生工作量。」

醫藥早已分家
  崔俊明又如何看待「醫藥分家」這件事呢?
  「我們藥劑師要做的,是參與照顧病人的健康。目前,全港96%的病人是由公營醫院提供醫療服務,到公營醫院看病的病人現已享有醫藥分家中藥劑師照顧病人的好處,所以我覺得實際上香港已醫藥分家了。」
  今年6月,由醫院藥劑師學會(SHP)籌組的藥物教育資源中心宣布成立,崔俊明擔任資源中心的教育推廣,他鼓勵一些來自公私營醫院藥劑師、社區藥劑師等,一齊參與藥物教育工作,包括到社區向巿民講藥和健康教育,製作教材,還包括提供藥物訊息供《醫‧藥‧人》雜誌哩!
  「這也是我希望透過我們醫院藥劑師帶動社區藥房藥劑師們,一齊貢獻自己的專業,為巿民大眾服務。」
  別看崔俊明滔滔不絕,長篇大論,他說他成長階段中一直是沉默寡言,連老師也批評過他「螺絲批也打不開口的你」。
  「我當年很怕醜,不肯說話,也怕上台,其實也不是不想說話,但喜歡多聽別人……長大了,我愈發現你愈不說話,別人就會來欺負你,之後,我愈來愈多意見,慢慢別人就不來欺負你了。」
  「好似我們這個行業,你愈不出聲,別人就不重視我們,反正我們已被人看低一線,為甚麼我們仍要保持沉默。例如我不時到處開會,見到很多會說話的人,他們也不一定有道理,既然如此,我說出自己概念與觀點,即使失敗,我也嘗試過,反正都是為市民服務或為自己的專業,沒甚麼大不了。」
  「你問我點解這麼多理想,說真的,有些人也說我,今時今日已經上岸了等退休不要理外間事吧,不過,我又想,我們這個專業,還有很多有志之士希望為社會作出貢獻,我這樣做起碼可以在退休之後,大聲告訴我的孫兒,『我係藥劑師,我引以為榮。』」
  「對於權力,我沒有興趣,我最喜歡公眾認同感,喜歡與巿民分享我們的專業知識,我希望有朝一日,香港藥劑師地位一如歐美般,成為最受歡迎的前5位專業。」

後話
大約是3年前某一天早上,我在一家健康網站工作,我的同事原約了崔俊明訪問卻病了,便由我去頂包,這是我和崔俊明首次見面,同是這個辦公室,這張檯及椅,我們天南地北的聊,類似是我批評香港沒有藥物教育,也好似他反駁傳媒沒有空間……或許在這一刻開始,有一粒種子,埋在我們心中。
第二次相遇是兩年前,這一刻大家都有點澆水意欲,結果,出現了你手中的《醫‧藥‧人》以及藥物教育講座。
儘管這是來自兩個不同的專業,但深信事在人為,我們豁出去地行出自己的路,只想填補這小小一片空白……
把我們的顧問藥劑師崔俊明押後到今日才訪問,我有時也搞不清是逃避利益衝突,或是因為有麝自然香,還是想留在今日告訴大家這條路真的走出來了……

 


 


文章回應 (1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