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伯偉(醫院管理局總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6 期
2001年,醫院管理局用於藥物的開支接近18億,處方藥物的開支接近3千萬。醫管局在去年10月開始,試行在3間公立醫院,包括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及屯門醫院,提供24小時藥劑服務。若效果理想且資源得以配合,這服務將會陸續在其他急症全科醫院推行。
為促進配藥效率和安全,公立醫院添置更多自動化的設備和資訊系統,包括快速配藥系統、自動數藥機和人工智能配藥系統等。引進這些新科技不但可以縮短病人等候取藥的時間,亦可減低藥物處方或配藥失誤的機會。
善用資源
在配藥程序自動化的同時,節省的人力資源可以發揮更積極的病人教育工作。在過去一年,公立醫院進一步擴展病人服藥輔導服務,在4間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提供詳盡的藥物輔導及跟進服務,教導病人正確用藥的知識。參與的藥劑師不但進行病人教育工作,亦特別針對專科覆診的病人,看看他們的藥物處方是否合適,有需要亦會與處方的醫生商討,改善治療效果。
隨著醫院管理局接管衛生署轄下的普通科門診診所,治療模式趨向家庭醫學,負責診所的藥劑師角色更形重要。面對公共資源緊絀,醫管局得到藥劑師同事的合作和支持,會提供適切和專業的配藥服務。
目前醫管局正在3個醫院聯網進行服務理順工作,以確保資源得以更佳的運用。在藥劑服務方面,醫管局亦會考慮將鄰近的醫院藥房服務合併。例如在大口環區3間毗鄰的醫院,包括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和麥理浩復康院的藥房服務已經合併。其他地區的醫院藥房亦會陸續考慮在工序上合併,例如採購、無菌製劑調配和住院病人的配藥服務等。
必需與非必要藥物
個別醫院聯網亦就著聯網內的處方開藥情況作出檢討和試驗計畫。新界東醫院聯網由本年初開始,有系統檢討各專科藥物使用情況,以專業角度將藥物界定為「病人臨床必需」和「非必要」兩大類,所有屬前者,即「病人臨床必需」藥物,包括昂貴藥物,醫院均會繼續提供給病人。分類為「非必要」藥物包括:只具有初步但是並不全面醫學實證的藥物;用作針對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引致需要的藥物,如減肥藥或一些純為預防性質的藥物。
由於有些病人可能基於個人選擇,希望服用「非必要」藥物;醫生會檢討病人臨床狀況,然後因應病人需要提供處方和協助,讓病人自費到社區的藥房購買。另外,由於一些病人選擇的藥物為較特殊藥物,有些社區藥房沒有出售,醫院會應病人的要求,以醫院的成本價售給病人。
近日亦有報道一些公立醫院計畫容許私營藥房在公立醫院範圍內營運。這構思值得進一步考慮和研究的原因一如前述,有些病人選擇自費購買的「非必要」藥物並不能在地區藥房買到,這些特別設立的藥房,可以填補服務空間。
隨著醫療及藥物科技的發展,不時都有聲稱具療效的新藥在市場出現。醫管局及公立醫院必須詳細研究藥物的安全性、療效和成本效益才考慮應否引進。此外,醫管局還須考慮及平衡藥物對病人治療效果帶來的質量改善幅度以及成本效益。在整體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更應詳細考慮應否將資源投放在只會輕微改善臨床療效的新藥。因此,醫管局自1996年起,已設立一個中央機制「藥物建議委員會」去統籌、研究和考慮新藥的引入。
文章回應 (1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