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122 期
醫院的病人眾多,而且轉換頻率高。雖然有些病人進出醫院,逗留時間只僅僅一兩天,但其中牽涉的藥物問題卻不是數字所能反映。
一位患有冠心病、心臟衰竭、糖尿等疾病的長者被送進了醫院,可是,只單看他正在服用的藥物,卻找不到心臟病的藥物。藥劑師追溯病人過去的藥物記錄,發現數個月前病人曾經服用過多種心臟藥,查詢了病人及家屬後,依然摸不著頭腦。
心臟病不會瞬間痊愈,藥物是必然需要的,為甚麼病人會沒有使用心臟衰竭的藥物?
原來,病人在上次入院時,因為病況而需要暫時停用部分藥物;可是,隨著醫院及醫護人員的轉換,竟沒有人再跟進他的藥物使用,藥物記錄亦變得不全。病人在出院回家時並沒有得到處方任何心臟衰竭藥物;而及後亦因心臟衰竭再次入院。這情況不但降低了香港醫療質素;亦對病人的健康造成影響。
藥物記錄是溝通的橋樑
隨著公立醫院的醫療壓力上升,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亦不斷增加,這些例子實是屢見不鮮。但是,醫療藥物記錄卻是不同醫護人員、部門、醫院、機構等等的溝通橋樑,若是「破損的橋樑」傳達不了訊息,則有可能影響醫療專業的判斷,繼而影響病人的治療。有些市民認為在公營醫療服務間的記錄應較齊全,但是除卻藥物跟進、醫院轉換的問題,有些政府機構診治及藥物記錄是公立醫院系統無法取得的。至於獨立執業醫生、私營機構,部分藥物記錄更是零碎不堪。再者,香港人很少有特定的家庭醫生,很多都是在不同診所有著不同病症及不同藥物的記錄。這樣不但阻延治療,亦隱藏了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影響病人的健康。
選定一個家庭醫生
藥物記錄現時缺乏一個共同平台。醫護人員需要不斷的查證,造成行政壓力,亦增加錯誤機會。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但醫療記錄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一個強制性齊全的藥物記錄是保障病人健康的基本,政府現時已投放資源整理一個公私營並行的藥物記錄庫,除硬件外,政府更應該教育市民認識完整醫療記錄的重要性,鼓勵市民選定一位家庭醫生,且有電腦系統與公營系統接軌的診所。
關於政府施政二三事 政府今年多個施政都惹起民怨,先有財政司曾俊華的財政預算案變成派錢預算,再來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之事把港人內地妻子也一併劃為「內地產婦」,港人內地妻子跪地請願,幾乎哭崩醫管局;然後又有「遞補機制」與「替補機制」…… 之後,就是七一上街…… |
內地孕婦的安排 對於政府最近在孕婦住院方面的安排,容易造成內地孕婦直到臨盆當日才到急症室求診的情況。香港醫院對這種情況不會見死不救,結果只會影響現時本地孕婦的住院服務。因此,建議政府可向私家醫院買位,—旦有本地孕婦在公立醫院遇上床位不足時,可立刻轉送到私家醫院,而費用則由政府支付。 一般來說,本地孕婦產前都會作定期檢查,因此就算被轉介,個案都是相對穩定。反之,那些臨盆當日才趕到急診室求診的個案,因為較少到婦產科專科覆診,嬰兒出生後使用兒科深切治療的機會相對較多。 其實,在幾年前,當局為加快為白內障病人做手術,亦曾經有補貼方案。 至於丈夫為香港人的內地孕婦,當局亦應該考慮給予他們等同本地孕婦的醫療服務,他們或遲或早都會成為香港居民,加上人數只在六千左右,又何必為難這些我們以後的生力軍呢? |
「遞補」與「替補」 為推動市民在回歸日多做「運動」的意願,當局特別委派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林局長,連日推銷,由「遞補機制」至「替補機制」,不斷觸動市民的神經,直接刺激市民上街遊行的意願。 |
反覆無常預算案 其實,除了林局長,三月時財政司司長推出的反覆財政預算案,以及姍姍來遲公布如何派發六千元的手續,同樣地鼓勵市民上街遊行。 |
深層次的思覺失調 當局不斷反覆無常的施政,毫無章法可言,就好像患有思覺失調—樣。原來深層次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
2011年6月30日晚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