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浩賢(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氣候項目公眾參與總策劃)
《醫.藥.人》 第 109 期
世界博覽會現正在上海進行得如火如荼,今年的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化雖能改善生活,同時又為環境帶來重大的負荷。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兩難局面?
目前,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教育、交通和醫療保障,創造着巨大的經濟價值。然而,過急的城市化過程也同時造成了貧窮、環境惡化和無法滿足的自然資源需求,帶來了過分擠迫、空氣污染、水資源缺乏和水污染、「三廢」(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處理及傳染病的流行、貧困、失業、熱島效應等眾多問題。這無疑給人類及地球健康帶來了不良影響。
城市化威脅環境
今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是「參與全球活動,促進城市衛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 伴隨着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愈來愈多的衛生健康問題困擾着各國市民,疾病蔓延、自然災害、環境變化、生物恐怖主義或化學品溢漏等,都直接影響世界各地民眾、社會和經濟體系。
如果,今天的城市是對環境的威脅,那麼,明天的城市或許會是環境的拯救者。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題為《重建城市》(Reinventing the City)的報告指出,如果城市的基礎設施可以更具可持續發展性,城市將成為全球減碳運動中的一個關鍵點,既能提升能源安全程度,亦可減輕人類在對抗氣候變化過程中需要付出的沉重社會與經濟代價。
全球城市目前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差不多佔地球總排放量的80%。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世界人口會持續增長,而城市化的進程也將繼續。據估計,在三十年內,僅僅在亞洲與非洲,就將有17億人口成為城市居民,這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峻的挑戰。《重建城市》的合作者博斯諮詢公司(Booz & Company)分析表明,如果繼續按照現狀發展下去,將會有巨額開銷用在城市的基礎建設上,而這上萬億的資金,如不是帶來更嚴重的生態問題,便有可能轉化為解決當前問題的巨大契機。這筆資金如投資於低碳城市發展,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指日可待。
報告指出,未來人口將主要流入正高速發展的中小型城市而非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又是資源有限之地,因此將成為低碳建設最具潛力的開發地。
發展低碳排放
事實上,綠色城市的建設已經展開。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與馬爾默(MalmO),以及德國的漢堡(Hamburg)和弗萊堡(Freiburg)都已表明未來數十年裡要達到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的意願。而愛立信和宜家傢私等公司,亦表示支持社會轉型至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30多個國家的1200個城市,更已經成為「健康城市」,設定了「五年計劃」,其中 2009至2013年的主題正是:環境保護、健康的城市生活和健康的城市設計。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絕非一城一地之力,它需要全球的合作與分擔。若將視線轉回亞洲,中國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7%,提高到2008年的46%。專家預測,到2010年底,中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50%。在中國,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合肥省保定市人民政府簽署了2010-2012年「低碳城市發展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在未來三年裡,雙方重點圍繞新能源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建築節能、交通節能、政府管理和政策導向等主要領域開展工作。
報告指出,當前的挑戰,是如何向城市人提供有吸引力的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在新興崛起的環保行業中,為城市人提供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在可見的未來中,大家需要思考並實踐的問題。為了使我們和未來能夠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幸福,今天起,大家請攜手建設一個更安全、衛生、健康的城市家園。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