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劍華(資深藥劑師)
《醫.藥.人》 第 94 期
在伊甸園的亞當,做了全人類的第一個選擇,選擇了吃智慧樹的果子,於是知識介入,產生相對觀念,他擁有了第一個意識價值判斷的能力,從此便懂得選擇,懂得判斷與憎愛,人能放棄憎愛選擇後,才明白達道無難。 有選擇就有比較,而比較總令人痛苦!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陶淵明以賢者處世,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他幾次出仕,以積極用世,欲體現富則兼善天下的儒家濟世思想。
東晉時,陶淵明的叔父陶弘推薦他做彭澤縣令,可是他做了八十多天便不幹,原因是無法忍受官僚作風,在多次任官期間,都檢點言行,學習順遂自然,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終辭職回家寫了《歸去來兮辭》,樹立當代隱逸高士之名﹗
陶淵明同時亦潛藏着道家順適自然的精神,辭官退隱後,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態度,過着憂道不憂貧的日子。他的詩有「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等等的描寫,反映了他隱居田園,物質貧乏的清苦生活。陶淵明欣羨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亦不改其樂的無憂生活。表面上沒有修煉,但是實際卻是在修煉中,體現「不修道已在道中」的自悟修心。他憧憬建構老莊的桃花源社會: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批判現實、否定現實!
陶淵明的人生抉擇,在於出仕與歸隱之間。他一生五度任官,在出仕與歸隱間抉擇,在生命過程中流露出他的心境不定,他的前半生可說是在這種矛盾中拉扯度過,最終還是放棄了富貴繁華的官場生活,在他的歸田棲隱作品中,看到他卓越之處,在於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出處從來自不齊
人各有天賦、價值、長短,不應活於他人的仰望中,有人喜歡空山寂寞,有人不懼苦難,願賦采薇!如果你相信前事皆定,誰弱誰強又何須計較?
人喜歡有選擇,要比較,甚麼都想得到,得不到便不甘心,外在的不幸遭遇,都是人生過程的一小節,倒不如學蘇軾趁閒身未老,放些子疏狂,只因百年裡,渾教是醉,都只不過是三萬六千場吧!
所有人在生命過程中,都需要作無數的選擇,在選擇中,逃不了作出比較,天下如果有完美的事物,才不用比較,出門望晴農望雨,世事無完美,就是這一個簡單的原因。天下間並沒有完美的,簡單的生活、簡單關係、簡單欲望、簡單友誼、簡單愛情……一切從簡單自然開始,是掙脫心靈桎梏,順應回歸真我的唯一途徑。
真正的幸福是發自內心,平凡是一種享受;不斷追求完美和最好的,哪會有結果?還不如隨心之所安,選擇自己能力所及的,簡單快樂的事去做,才是得到快樂的竅門,最重要的東西,應是生命本身!(待續)
快樂五常 快樂第二常: 快樂第三常: 快樂第四常: 快樂第五常: |
筆者按:
《鷓鴣天》(有感)辛棄疾
「出處從來自不齊,後車方載太公歸。誰知孤竹夷齊子,下向空山賦采薇。黃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時,蜂兒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間自在飛。」
《滿庭芳》蘇軾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着甚幹忙?前事皆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