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93 期
自從1999年開始,醫院管理局便開始有系統地記錄公立醫院病人的藥物使用資料。隨着科技的進步,電腦處理器功能和速度的增加,不單藥物記錄,醫療記錄亦能夠以電子的方式來儲存。
醫療資訊互享
電子化不單止減少耗紙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查閱資料,例如在賽馬會診所的醫生可獲得病人在醫院驗血的報告。醫療資訊共享是值得推廣的,讓公營醫療的資訊可以在私營的醫院或診所閱讀得到,對病人有莫大的益處,避免剛在公立醫院抽完血但因為資訊不通,到私家醫生看病時又被要求再抽血化驗。同樣在私家診所的病人資料,在病人同意下亦應該可以上載到醫療資訊平台,讓公營機構醫生可得知病人最新的狀況。資訊科技的發達更可以協助業界多溝通,例如把最新的治療方案放上平台,使公營和私營的醫護人員多交流。
醫療資訊互享是值得推廣的,但當中要留意資訊保安、系統維持的成本、前線用家包括病人和醫生的批評等等都要考慮周到。
醫療浪費
最近遇上一個個案,一位接受綜援的媽媽,由於要用針筒給女兒餵飼藥物,一直以來,竟然每日用一支新的針筒!
我之所以能夠發現,原因是我主動給她一支口服用的針筒,當時她很神氣地說:「社署已給予我津貼購買針筒,足夠我每日換一支新的。」
其實口服用的針筒經沖洗乾淨後是可以再用的,道理就如服用藥水的藥匙一樣,沖洗過後可以再用,根本不需要每天換一支新針筒。此事令我想起前些時候關於綜援人士浪費公帑的報道,一位領取綜援的人士竟可以多次申領津貼購買名牌眼鏡。
當一些物品或服務是不需要成本時,往往就容易被浪費。
醫療改革再諮詢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官員,政策的制訂若然是為市民長遠的健康着想的話,實不應該停下來。就以退休保障的設立為例,由1970年代討論到2000年才有強積金,如果醫療改革不開始討論,再過30年亦不會有所改變,但現時的系統在不變的環境下,可否維持下去呢?經過上次的諮詢,市民都能理性地討論,醫療服務的成本因為科技的更新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只會不斷向上,用於醫療的費用必定增加。需要討論的不單是融資的方法而且是服務的安排,怎樣才是市民所希望的服務呢?
寄望局長和副局長繼續這方面的工作,不要停下來。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