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onna
《醫.藥.人》 第 82 期
2007年,糖尿病被聯合國訂為值得關注的疾病,原因是現時全球約有2億3千萬名糖尿患者,而估計於2025年,更會增加至3億5千萬。 糖尿病已是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潛在殺手。
香港大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的十分一。據衛生署2006年的調查顯示,在香港最常見致死病因中糖尿病位居第九,佔總死亡人數的1.4%。不過,這個數據並沒有包括在糖尿病發展過程中併發可以導致死亡的相關疾病,如腎病、中風及心臟病等,而這些疾病的患者約有3-6成與糖尿病直接有關,因此由糖尿病直接或間接所致的死亡人數實在不少。
控制血糖不易
香港中文大學曾跟進180名年齡及患病情況相若的糖尿病患者,七年之後,發現其中120名患者沒有出現中風情況,而另外60名糖尿病患者則出現中風情況。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中風,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控制糖化血紅素(HbA1c)的差異。糖化血紅素每升高一度,都增加患者中風的機會,如果本身已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相對中風的機會則更高。
1993年,美國糖尿病控制併發症實驗研究小組(DCCT)發表了一項研究六年的結果,顯示若能將糖尿病病人的糖化血紅素維持在7.2%以下,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可減緩併發症的惡化。近年,糖尿病醫生認為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HbA1c應在6.5%以下,而血糖愈高,時間愈長,愈會破壞身體的血管。2006年年底,美國糖尿病協會和歐洲糖尿病會亦更新了糖尿病治療措施,建議一旦確診,應立即同時展開藥物及飲食治療,以使在最短時間內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重娥表示,「正常人的血糖情況無論是空腹也好,飽肚也好,通常都維持在3-7%,是因為身體控制血糖的機制相當緊密,而患糖尿病的人就是因為這個機制中的某些步驟失效,故此無論飲食、運動、體重、情緒、藥物等等都會影響他們的血糖高低。」
雖然說糖尿病者必須把血糖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但是血糖過低又會引發出低血糖症,尤其一些老人家,更有機會出現暈眩、發抖、心悸及出汗等徵狀,所以,如何控制適當而又不會出現低血糖症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挑戰。
「人類調節血糖的機制是相當複雜,藥物現時仍未能模擬正常人體的機制。一般來說,糖尿病病人最不喜歡出現低血糖,故此寧願血糖稍高一點也不會把血糖控制至達標。這種情況無疑是出現了矛盾的局面,醫生一方面希望病人可以把血糖控制在低水平,而病人則怕低血糖所帶來的徵狀。」
由此可見,糖尿病的控制比較複雜,不像高血壓及高膽固醇,只要定時服藥便可以把病情控制。
由於控制糖尿病不是件容易的事,故此相關的藥物選擇亦不少,最常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有多種傳統藥物,如磺基尿素類(Sulphonylureas)、格列奈類(Meglitinides)、雙胍類(Biguanides)、Alpha葡萄糖甘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及格列酮類(Thiazolidinediones)。有些病人只需使用一種藥物,但有些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則需要使多過一種藥物來控制血糖。
新藥不無副作用
糖尿病已是一個愈演愈烈的都市病,現時的藥物雖然可以為患者降低血糖,但是藥物所導致的低血糖副作用卻會令不少患者卻步,亦造成了一個相當缺口,誘使藥商致力研究新藥物以填補空隙。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於2005年及2006年分別核准了兩種糖尿病新藥,其中一種則是針對增加體內腸降糖素的濃度來加強控糖效果。
糖尿病專科醫生陳諾在「亞洲糖尿病治療質素研究及最新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法」記者會中介紹新藥DPP-4抑制劑(學名Stiagliptin)時指出,新藥的副作用較現有的糖尿病藥物低。
人體內的天然降血糖步驟除了依靠胰島素細胞感應血糖濃度來分泌胰島素外,還有腸降糖素(Incretin)的參與。腸降糖素(包括GIP及GLP-1)會在進食時分泌,在血糖升高時以多種方式幫助身體控制血糖,誘發胰臟分泌胰島素,抑制胰臟分泌升糖素及促使肝臟減少製造葡萄糖。但是人體的小腸亦會分泌一種名為二肽基酶(Dipepitidyl Peptidase-4,DPP-4)的酵素,而這種酵素則可以令腸降糖素快速分解,新藥DPP-4抑制劑抑制DPP-4,使腸降糖素能發揮功能,提升胰島素的分泌,維持血中濃度,控制血糖。
新藥的最大優點是可以減少低血糖出現,但是也有其他副作用必須注意。較普通的副作用為頭痛、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鼻塞及流鼻水等。與磺基尿素類藥物同用時,仍有可能產生低血糖症,另外,腎功能受損的病人不宜使用或必須使用低劑量。特別需要留意是此藥有機會引起嚴重過敏,包括紅疹、呼吸及吞嚥困難,若有此情況,必須通知醫生及停止用藥。除此之外,此藥亦不適合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亦不能用來治療糖尿病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不要隨便轉藥
新藥價錢一般較貴,而且歷史不長,安全性不及舊藥,糖尿病患者若是使用舊藥反應良好的話,則毋須轉用新藥;若是控制血糖方面未如理想,應與醫生商量轉換藥物的可行性,千萬不要看見有新藥出便急急轉藥。
文章回應 (2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