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只有濟富沒有扶貧的施政報告

< 上一頁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醫.藥.人》 第 78 期

特首首發表連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作為「未來五年的施政藍圖」,並認為「香港人已經走出看不清前景而產生的困惑與焦慮」(第3段)。

  若不探索究竟,驟眼確令人有點心花怒放。一如單看股市狂飆,很難相信香港還有窮人的假象一樣。

美化景氣 漠視窮人
  
首先,報告只輕描淡寫「香港經濟已步入上升軌跡,在這過程中,社會不同階層在分享經濟繁榮成果上存在著差距,部分低收入家庭仍活在壓力之下,而通脹又有重新來臨的跡象」(第67段)。置堅尼系數高企於0.533,且有130萬港人活在貧窮中的現實於不顧,只管刻意美化社會景氣。
  
香港最低收入的一群,在經濟持續增長下,收入不升反降,完全沒有分享經濟繁榮成果。收入愈低的人,受通脹影響愈大,尤更甚者是人民幣不斷升值,導致生活基本所需如糧食,持續漲價。

叫快餓死的人種田
  
可惜,施政報告完全漠視低收入人士面對的即時困難,只提供遙不可及的兩套「解決」方案:
  第一:為要減少跨代貧窮,「推行十二年免費教育計劃和準備提供更多再培訓機會」(第68段)。  
     第二:「投資於基礎建設,積極推動經濟增長」(第69段)。
  這些點子,無疑等同向將快餓死的人派種子,叫他們勤力耕種便不會餓死,完全不了解貧困者的即時需要。
  以教育脫貧,是英美上世紀60年代的理念。雖然,有個別貧窮人士透過接受教育冒升至社會中、上層,但低下層的貧窮問題仍普遍存在。基礎建設,有助脫貧亦是天方夜譚,充其量只是暫時提供就業。若基建真有助脫貧,紮鐵工人的命運便不會是連年「加辛減薪」。
  教育與基建,對愈來愈多的老年貧困人士起不了任何作用。最實際和直接有效的幫助是現金支援。然而,政府對於社會普遍要求把高齡津貼提升至1,000元置若罔聞;反而巧立名目,以「新福利」包裝,只為長者提供每年5張面值50元的「長者醫療券」,讓長者使用私營醫療時,每次可獲50元的津貼(第80段)。

扶貧護老  應做不做
  
推出醫療券,是政府推卸醫療責任的前奏。表面上,由醫管局提供普通科門診服務,每次成本200多元,比私家診所每次100多元昂貴。因此,津貼老人使用私家診所,似乎更具成本效益。然而,普通科門診的200多元成本,是包括為長期病患者提供長期服用的藥物、驗血、驗尿、照X光及其他輔助服務。而私家醫生的100多元診症費,往往只包括兩天的簡單藥物,其他服務一概需用者自掏腰包。所以,如果由50元的醫療券取代普通科門診服務,實質是削減長者在這方面的醫療津貼。更惡劣的是把長者慣常享有的利益,向私家醫生輸送,劫貧濟富。
  政府在扶貧護老,明顯迴避真正有效的「結構性措施」,包括提高高齡津貼及設立全民退休保障,漠視為長者提供最基本經濟資源、讓長者有尊嚴地自由選擇服務及生活方式的社會責任。
  政府願意提供的服務,大部分只是應付長者不能自我照顧的即時危機,包括「加強護老培訓」,「增加長者日間護理名額」,「增加到戶照顧服務」(第81段)及「協助改善家居環境」等(第82段)。
  
  說到底,一個仁慈、公義的社會,必須由群體保護個體,個體再回饋群體,依此循環不息,各階層的市民才能有尊嚴地安居樂業。

施政報告
www.policyaddress.gov.hk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