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麥國風(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
《醫.藥.人》 第 9 期
香港的醫療改革已談論多時,卻一直只聞樓梯響,遲遲未見有政策落實推行。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亦是新財爺首份財政預算,市民及各業界也十分關注,各有期待。香港來年的財政資源分配有否突破,對醫療政策也有重要影響。
政府一直積極推廣香港成為先進的國際都市,但是醫療制度及融資卻仍落後於其他先進的國家。哈佛專家小組曾指出,香港現時的醫療融資方式能否長期提供足夠資源應付醫療服務所需是一大疑問(資料來自《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醫護改革諮詢文件第107段)。香港在衛生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4.6%,相對於日本7.2%,加拿大9.6%,美國14%,即使跟最低的英國6.9%比較(Source from“Improving Hong Kong’s Health Care System: Why and For Whom?”The Harvard Team Section 4.1.3,p.49, table 4.16,1996 figure),仍有距離,可見香港的醫療融資和制度仍有拓展的空間,這方面需參考本地未來需求及借鏡其他國家,作出檢討,從而進行醫療改革。
打破強弱懸殊局面
香港目前的醫療制度,大部分的市民可享有基本而理想的醫療服務。但享受高質素的公營醫療服務的背後,政府的負擔卻是異常沉重。現時,公營醫療的市場佔有率達94%,而私營機構卻只有6%,這樣強弱懸殊的局面對市場發展及服務質素保證方面都是不健康的。要知道公營醫療之所以能提供優質服務,是有賴強大的財政作後盾,一旦出現財赤,醫療的質素最終亦會下降。人口增長迅速及老化是不爭的事實,醫療開支亦預期逐年上升,政府是時候重新訂定制度和醫療收費標準作長遠的支柱。當然,政府同時亦應建立安全網,以保障不能負擔得起的市民。
此外,教育一環亦甚重要。現在大部分的市民對疾病、醫療、藥物知識貧乏,缺乏預防疾病的知識,很多濫用醫療資源的情況因而出現,譬如急症室服務遭濫用的情況便是。再者,病人對疾病的知識不足,私家醫院診所收費服務透明度較低,都與公私營醫療失衡有著一定的關係。
要打破公私營強弱懸殊局面,私家醫院及診所應與政府合作,重新訂定切合市場需求的收費制度,一方面可爭取市場佔有率,又可紓緩公營醫療服務過分擠擁的情況,更可有效地善用現有醫療設施及人手資源。此外,要解決公立醫院病床不足,可考慮按照病人意願轉介私家醫院,並附以其住院費用的優惠,從而減
輕公立醫院的壓力。
通力合作確保醫療質素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在政策方面著手,一個長遠的醫療衛生政策,仍需以「基層健康服務」作配合。不但要向市民灌輸「健康就是財富」的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從環境、食物、空氣、精神健康及職業安全等方面著手,將市民患病的機會減至最低。這是一項長遠的投資,雖不能立竿見影,但對日後無論是市民健康或政府財政的負擔,都是裨益良多。
現時政府多個部門均有推行基層健康服務及預防疾病的工作,但各有各做,資源分散,未能做到統籌和協調的角色,效果當然搔不著癢處。此外,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在上述的工作上,如此市民的健康便得到保障,政府將來用於整體醫療衛生上的費用亦不會大大超出比例增長。
一套完善的醫療改革制度,是有賴多方面的配合及合作,單靠政府開源節流並非長遠之策。病人、政府、私營醫療機構、其他合作夥伴如保險公司、藥廠、藥房以及醫護人員等,應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才可達多贏局面。一套改革制度也應有完善而具透明度的投訴機制相配合,以確保醫療服務質素不斷提升,鞏固香港為先進國際都市的美譽。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