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剝削小市民的可恥報告

< 上一頁
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醫.藥.人》 第 74 期

以陳德霖為首的智經研究中心、醫療研究小組發表「香港未來醫療發展及融資初步報告」,融資建議新瓶舊酒,重提楊永強心頭好--強制醫療儲蓄。陳德霖現已貴為特首辦主任,在政府轉屆前夕提出方案,為新政府鳴鑼開路意圖,呼之欲出。

  儲蓄是中國人習慣,「好天收埋落雨柴」觀念廣被接受,因此,對強制措施雖不乏抗拒者,若強制目的是為自己及家人預留醫藥費,而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亦不是鼓勵「保險」式的大鍋飯,建議最終獲港人勉強接受的機會,較加稅或全民強制醫療保險為大。
  報告出台後,最大批評是儲蓄太少,不敷應用。對政府來說,這是正中下懷。儲蓄率可以高些,因此有入息1至5%的建議,亦可以早些開始,幾乎學生時代做兼職的收入也要計算在內。
  
但報告重點並不在此,亦不在將來醫療融資的模式,而是政府企圖以智庫為「馬前卒」,16位由社會精英組成的小組作誠信保證,以小市民難於解讀的學術報告形式,來包裝及推銷政府想徹底改變醫療政策的企圖,是名副其實的:利益集團剝削小市民僅有醫療福利的報告。

報告第21段,建議醫療改革的原則應秉持三大改變:

  1. 改變個人行為:使其「對自己和家人健康負責」。
    表面看去,人要對自己及家人負責的觀念,難於抗拒。但實質上,以人血肉之軀、有限能力、有限識智,健康正是人難以完全由自己負責的一環,遑論還要同時負責家人健康。愈病愈窮,即使傾家蕩產,病還沒醫好,自己已一無所有。為了作最後負責,不連累家人,結果走上自盡之途。
    正因如此,在醫療健康上,社會群體須合力保障個體,使病者獲得醫治,待康復後回饋社會。政府現時的醫療政策是使「無人因沒有經濟能力而不獲適切治療」,就是基於這群體保障個體,個體回饋群體的理念。把群體責任轉化為個體責任,政府以智庫建議推卸責任的意圖,彰彰明甚。
  2. 改變政府行為:使其「繼續為社會低收入或中產人士提供安全網」,並「鼓勵和支持市民追求更多、更佳的醫療選擇,並作出共同承擔。」
    行文巧妙突出政府願意繼續辦的「低收入或中產人士安全網」,對不願繼續辦現時的全港市民皆可公平使用的全民全面醫療,卻隻字不提,改以「更多、更佳醫療選擇」轉移視線,在整段之末,道出政府要小市民共同承擔的要求。表面看來,十分合理--政府提供安全網,但骨子裡卻是徹底改變現時全民全面公營醫療的本質。
  3. 改變服務提供者行為:「鼓勵公私營醫療競爭和合作,改善失衡狀況」。
    公私營醫療合作,是把病人由公營醫療推到私營醫療的「代名詞」。公私營醫療失衡,與小市民何干?要私家醫生、醫院多些病人,竟故意伸延公營醫療的輪候時間、故意不為七老八十的人打流感預防針,都是以公私合作為名,剝削市民、輸送利益予利益群體為實。

  更為歹毒的,是以引入第二醫療支柱,製造豐富醫療服務假象。
  
第一支柱是現時公營醫療服務,市民獲公帑補貼85至100%。智庫建議這支柱服務範圍和質素,不會低於市民今天獲得的水平。建議表面亦言之成理,但問題是我們要看的並非醫療的今天,而是醫療的明天。如果明天的高補貼公營醫療服務的範圍和質素,仍保持今天水平,而新科技、新藥物、新治療全不包括在內,實質是要把現時公營醫療「陰乾」,減低政府的持續承擔;取而代之的是建議引入第二醫療支柱,即政府補貼大幅降低至50%的公營醫療。所有新科技、新藥物、新治療都包括在第二支柱內。未能負擔高昂費用的小市民,可享受的醫療服務將局限於第一支柱的基礎水平或需倒退至乞求慈善施予,方能獲得服務。這是從目前公營醫療的公平性作極大的倒退。至於第三支柱,則是現時的私營醫療,如建議落實,將成大贏家,更多市民將被迫使用私營醫療;醫生亦因有更大私人執業空間而獲益。
  
小市民,請認清楚自身利益所在,不要輕信專家之言,不要迷信權威,要對剝削建議,堅定不移的說「不」,不然,你們口袋僅有的幾毛錢,都被「集腋成裘」,轉化成專家、權貴的莫大利益。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