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為信任危機嘆十聲

< 上一頁
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71 期

香港成功的原因,眾所周知是港人勤奮、靈活、有拼勁,香港奉行自由貿易、市場經濟的制度。公營機構不作營利的運作,主要是讓自由市場公平競爭,是小政府、大市場的原則。多年來政府謹守這原則,令香港得以成為世界上頂尖的自由貿易體系。

  假如公營機構營利,顯而易見,社會上任何機構,都不容易與之抗衡。官員亦容易被陷入公私不分、以公謀私的嫌疑,而現實亦的確會導致嚴重的利益衝突。公營機構營利,將會造成最大的壟斷,違反公平社會的原則。
  公營機構扮演的角色與實際的運作,必須符合公眾利益,替政府履行社會責任。從最近香港大學在私家病人診症收費的案例看,不論真相如何,結果都需要引入一系列「營私」的監管機制,討回市民的信任,這些舉措,只會令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浪費公帑。
  
凡此種種的流弊,不是突顯了公營機構,不應介入私營市場嗎?

醫管局不應介入私營市場
  
2007年初報載,特首曾蔭權在會見醫學界選委時說:他認為醫管局是受補貼的機構,不應介入私營市場,不應提供私營服務,這不符合公眾利益。
  
醫管局既是公營機構,理應避嫌,不應介入營利的市場。自從醫管局實施「自費藥物」政策以來,2006年藥物開支總數是21億,購藥開支每年最少減少了2至3億。假若醫管局堅持擴大賣藥,以市場價格牟利,購藥開支會繼續減少,盈利將會大幅增加,這明顯是嚴重的利益衝突,負擔將大幅轉嫁給病人。賣藥營利,單在討論階段,已引起各持份者諸多爭論,令事情複雜化,實施將會形成一個得不償失的「全輸」局面,這是十分令人慨嘆的!

嘆一聲:
  
制訂藥物名冊,選藥須具成本效益,整個名冊應有足夠應付治療所需的藥物。醫管局集開藥、賣藥與界定自費藥物的決定權於一身,對藥物名冊的分類,無可避免地會引入盈利考慮,一些昂貴藥物,將不會列入專用藥物類別中;醫生為了病人的治療效果,無奈地也要處方「自費藥物」,造成前線醫生將不信任醫管局;醫院利用賣藥的方便牟利,「自費藥物」只會愈來愈多,選用藥物名冊內的藥物,便相對減少,藥費負擔將會不必要的上漲,這樣,病人便開始不信任醫生及醫管局。

嘆二聲:
  
醫生處方的原則,應從病人整體利益出發,不應引入任何盈利考慮!
  
假若實際有效益的藥物被分類為「自費藥物」,醫生為了病人的治療效果,無選擇地只好處方「自費藥物」,病人負擔因而增加。由此看來,醫生開處方時,將不能以病人整體利益出發。

嘆三聲:
  
高藥價根源在於壟斷藥品供應,如果由醫管局獨家賣藥,病患者別無選擇,即使藥品定價再高也只好接受。因為豐厚利潤可減少營運開支,醫院售藥數目愈多,收入總額愈大,足以補貼醫管局運作所需,成為高層管理達標的工具,進而形成多處方貴藥的情況,這是「以藥養醫」的流弊。
  
醫管局再沒有為減低藥物開支而向醫藥公司爭取合理藥價的動力──因商業定律的關係,醫藥公司可使用市場技巧,推動醫生多處方「自費藥物」,因為只需把貴價藥物推銷給患者,自會有用家承受。
  
如公營賣藥成為既定政策,會令醫生兩面受壓,產生不安,病人會不信任醫生,醫生亦不信任醫藥公司。

嘆四聲:
  
衛生署是一個執法部門,有一套嚴密的監察程序,確保市民購藥安全。醫管局卻以擔心病人買到假藥、水貨藥及買不到藥物為藉口,實行擴大銷售「自費藥物」,醫管局間接說其他公營機構辦事失當,市民、社區藥房和公營機構開始互不信任。

嘆五聲:
  
醫管局藥房因售賣藥物,前線員工的工作量與壓力不斷增加,而招聘更多員工又會令醫療成本上升,墮入惡性循環。
  
醫院藥劑服務應專注於急性與嚴重病症,如資源因應付賣藥而虛耗,引致臨床藥劑服務的資源缺乏,將令藥劑專業發展倒退。更且,醫院藥劑師從來沒有商業營運技巧與訓練,病人由於需付費的關係,要求更多,最終令前線人員疲於奔命。病人開始不信任醫院藥劑師,醫院藥劑師開始不信任醫管局。

嘆六聲:
  
現時醫管局,只有售賣自費抗癌藥物是以來貨價加50元,部分營運成本仍由公帑承擔。將來擴大售賣其他「自費藥物」,便會有盈利考慮,或將以市價出售,此舉醫管局便會壟斷市場,大眾無法知道價格是否合理,病人因此會猜疑醫管局是否暴利,質疑醫生是否兼顧病人利益。這種情況損害了醫生對病人的誠信,病人因此不信任醫生,不信任醫院藥房,不信任醫管局。

嘆七聲 :
  
醫管局是人力、財力雄厚的大集團,以公帑補貼營利,明顯是與民爭利的必勝客,社區藥房面對如此龐大的公營機構,難與爭鋒,私營藥房認定醫管局只從經濟利益出發,掠奪民生,不兼顧社會責任,破壞公私營合作的夥伴關係,與先前鼓吹公私營合作,背道而馳,因此,私營機構不再信任醫管局。

嘆八聲:
  
香港現時的私家診所是自行配藥,如醫管局擴大售藥,全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配藥服務將由醫管局包辦,現時社區藥房原本已不多的配藥服務更將絕跡,誰也不會再投放資源改善社區藥劑服務,而社區藥劑師的功能亦不復再,間接扼殺社區藥劑服務行業。此舉與以前鼓吹公私營合作的方向,背道而馳,令社區藥劑師不再信任醫管局。

嘆九聲:
  
社區藥劑服務的沒落,間接造成更大的問題。例如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市民不願到醫院去,配藥的工作還可以依賴社區藥房,若醫管局賣藥營利,社區藥房相對萎縮,危機來臨時,又由誰來負責社區的配藥工作呢?
  
2003年「沙士」期間,社區藥劑師協助基層防疫,廣為市民所接受,間接促使市民認識使用基層醫療服務的觀念。若醫管局賣藥,所有病人也往醫院跑,餘下來就只有服務水平差、非法售藥的社區藥房才能生存,使市民健康受威脅之餘,市民亦不再信任社區藥房及社區藥劑師。

嘆聲十:
  
目前每年600萬前往公立醫院求診人次中,三分二為配藥而來,醫管局售藥以價廉物美作招徠,私家診所的病人將繼續投向醫管局,私營醫療服務將面臨轉向。醫管局總裁蘇利民的重點策略是發展一系列「部分資助服務」,為未來五年轉型至「健康管理局」作準備,這方向無疑是走當年醫管局未成立前的回頭路。醫管局要管好的事還沒做好,現時香港七成基層醫療服務由私營提供,進一步將社區與基層醫療服務納入版圖,與醫院服務一體,公私營醫療的平衡,將再受考驗。
  
醫管局賣藥營利,已開出壞的先例,如此掠奪式壟斷,更令社區與私營服務,心存更大的疑惑,叫私營醫療市場如何再會信任公私營合作?信任醫管局?
  
《資治通鑑》司馬光評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
  
  
如是我想:「唯私唯隘,唯亂唯慢,信之所失,義之所違,誰之過歟!」



文章回應 (0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