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潘君亮
《醫.藥.人》 第 9 期
人,有許多包袱,形象、身段、名譽,縱使不是別人強加在自己身上,也會自我地對號入座。香港的精英主義為專業人士製造高不可攀的光環,律師、建築師、醫生,就是成功人士的標誌。醫生與歌星,距離那麼遠;實際,是那麼近。
貴為專業人士,莫不有一條無形的枷鎖,高貴、低調、深不可測,肯放下身段去為自己的理想做一點事,需要無限的勇氣;作為一個兒科醫生,陳以誠自己創作自己唱,更自資出唱片,若沒有一點理想與勇氣作支持,實在很難辦得到。
「大前提一定要對小朋友或對人有很大的關心,才會想辦法去幫助他們。因為我出唱片並不是商業活動,而是慈善活動,教育活動,基本上是沒錢賺的,甚至可能是蝕本的事,所以,若不是希望可以幫助小朋友走出他們的煩惱,我是不會做唱片的。」
「何必這般辛苦呢?不如在診所為病人看病,又實際又可以賺錢。」
長才與蠢才
我們都知道,現在這個市道,就是紅歌星出唱片也不是一定可以有錢賺,何況不是偶像派又沒有宣傳的醫生兒歌。唱兒歌是甚麼因素的驅使?
「現在,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很不快樂,這是因為教育制度的問題,香港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問題,錯不在於羅范椒芬或張建宗,其一錯在於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國人又認為:『勤有功,戲無益』。也不只是中國人,其實是全世界都抱著這個精英主義,以成績表來論英雄。1904年智能測驗(IQ)出現之後,人類就開始了解,智商高的就可以讀得好成績,就可以進大學,大學畢業後,就可以進入社會做管理階層。這個階梯是許多現代人的夢想,亦是中國人的觀念。所以,父母──尤其是所謂好的父母,都對兒女的成績非常緊張。不停的灌輸一個概念給子女:你要勤力讀書,成績表要高分,要進入一所好的學校。但這是很狹隘的觀念,不但製造了很多學業失敗者,也出產了很多IQ長才,卻是做人蠢才;成績好卻不懂解決問題,智商高卻易情緒失控的人。」
「由這個觀念引伸,可知小朋友受到很大的壓力,小朋友不是個個都智商高的,而且,就算是高智商,在壓迫及鞭策下讀書,也會對讀書產生反感,這樣就會造成小朋友不喜歡讀書,讀書就會讀得不開心。在這種情形下,家長也是很不愉快,因為他們的期望愈大,失望也愈大,而且更發現,以前聽教聽話的小朋友,到了十歲八歲就開始變得反叛,變得不喜歡讀書。」
香港需要兒歌
陳以誠認為好的父母因為期望子女可以有好成績,所以把許多壓力加在子女身上,使小朋友失去自我的空間,使讀書變為苦差。其他如一些有閱讀困難的小朋友,或集中力不足的小朋友,被父母壓迫,所受的壓力就更大。
「家長一般都會很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兒女,兒童通常都備受忽略,好多事情都不能自己領略,如果老師教導不夠活潑生動,沒有溝通,孩子又會嫌悶,對老師所教的不明白,就會放棄學習。這樣,小朋友的興趣就會轉變,例如會沉迷於遊戲機或打打殺殺的卡通片,或會受同學影響,聽時下的流行曲,過分崇拜偶像。大家都知,流行曲的曲詞都不離失戀情歌,這些歌曲,小朋友聽了是會不求甚解;更甚者失去童真,吸收了灰色的人生觀,消極的態度,壞處反而更多。而家長的情緒商數可能很低,經濟壓力,家庭困擾都令有些家長面對小朋友時會情緒失控,經常對子女喝罵,家庭中或有不和洽事件,或夫婦婚姻破裂等,不少家庭的小朋友都有存在不同的問題。」
「我覺得香港需要一些健康的兒歌,可以幫助小朋友開心地學習,亦可以成為親子關係的工具。其實我的兒歌不同於時下一般的兒歌,我希望在兒歌中可以把學習的訊息帶給小朋友,歌與歌之間會講解短短的一些信息,教導小朋友。更會傳遞一些環保訊息或其他教育知識,簡單如早睡早起,體育精神,鬥志毅力,互助互愛,尊敬師長,甚至關於食物營養也有涉及。歌曲的歌詞可以幫助建立小朋友的健康品格及成長。」
將學習的元素重新包裝在歌詞中,讓小朋友學習時會更愉快,提高小朋友學習的興趣,提升親子關係,是陳以誠醫生創作兒歌的理念。
「與其罵人家怎麼不寫些兒歌給小孩子唱,倒不如自己寫些適合小朋友唱和聽的歌。香港應該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兒歌,為甚麼我們一定要唱外國的兒歌?為甚麼我們至今仍要唱月光光,照地堂?為甚麼我們不能有一些現代適切的兒歌可以陪伴孩子成長建立歸屬感和現代的文化?我認為家長不要光買了碟讓小朋友聽就算,最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聽,討論歌詞,可以使小朋友獲益更多。」
培養兒童品格
近期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勃特‧T‧清崎提醒父母不要過分迷信於學校教育,陳以誠亦有相同的論點,不同者,是前者鼓勵創業,後者鼓勵培養道德品格。
「我希望可以培養小朋友的多元智能,所以不一定是勤有功,戲無益,而是小朋友要學得其法,並在勤之餘讀得開心讀得有興趣,才是真的有功;如果小朋友能在遊戲中學習,學得多元智能都一樣有益。可惜很多家長疏忽放任,孩子不懂如何學習卻又缺乏指導,另一些家長就總是壓迫小朋友,以致傷害孩子的自我形象,失去自信。」
「培養小朋友的品格,我覺得是刻不容緩,因為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小朋友的品格就會形成,個人的道德觀,如何抉擇,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陳醫生又認為,香港大部分所謂「好」的父母將家庭教育變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是繼續做功課,繼續補習,繼續做補充題目。家長對小朋友成績的緊張為小朋友造成莫大的壓力,卻沒有考慮放學之後,小朋友應該有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應是培養多元智能、情緒智商、德育、人際關係及品格,現在時下的青少年往往沒有上進心,沒有方向感,也沒有道德觀念,亦沒有做到最好的態度,這是很可惜的事,但是,一般在香港受教育的人都是這個樣子。你可以說歸根究柢,這是香港教育出了問題,但家長自己扮演的才是重要的角色。雖然教育制度是如此,身為家長可以自己作出選擇,可以不必迫子女進入傳統的所謂名校,選擇關心孩子,發掘他們潛質的學校。亦可以不必計較子女是否拿取高分數,而只在乎孩子學習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甚至可以選擇另一種教育方法去教導子女,可以關心子女的品格、創意、學習的興趣與毅力之類。我們常說香港缺乏創意,缺乏德育,其實這些一定要由小時培養。」
醫生叔叔 VS Twins
陳以誠是名副其實的多產唱作人,他的兒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己一手包辦作曲作詞,對於一個沒有正式學過正統音樂的人而可以寫出這麼大量的歌曲,頗有點匪夷所思。
「我沒進過音樂學院。也許作曲要分為幾個層次,第一種是作出動人的旋律,另一種是編排音樂,更複雜是如貝多芬一樣的寫出一整套交響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寫出一個作品而足以感動人。一首好歌,歌曲的旋律當然要好,但歌詞能令人刻骨銘心才能產生最佳的化學作用。好像披頭四樂隊,作曲的是保羅麥卡尼,但世人對披頭四印象最深的是約翰連儂,原因是披頭四的歌的歌詞,大部分是約翰連儂所作,而他寫的歌詞確實打動人心。」
自己出錢出力搞兒歌,之前有沒有商業考慮?「市場是有的,但我沒有做市場推廣;受眾也是有的,但我沒有做廣告,需求肯定是很大的,電視台也會問我有沒有新歌,其實有沒有蝕錢,我都不知道。街外的反應是正面的,所以我很有信心。」
唱兒歌有沒有前景呢?出唱片是否有利可圖?一個幾十歲的醫生叔叔,如何與年輕貌美的Twins在幕前競爭?我們都知道各種各樣的金曲頒獎充其量只能算是遊戲節目,並不能反映真正的樂壇現象,獎項都是各大唱片公司的囊中物,陳以誠單人匹馬的闖樂壇,路途之難行,可想而知。
「我是知道的。唱片公司捧新人,只是宣傳已經過千萬,唱片公司根本不會把資源投資在我身上,而且,就算唱片公司真的要捧,都會控制一切,要是不聽指示去做,就會被雪藏。大家的目的並不相同。況且,我沒需要找唱片公司,電視台會播我的歌,學校也會找我去演講,現在其實都有很多人欣賞。」
「我唱兒歌已經很久了,出第一隻碟時是95年的聖誕,第二隻是96年的新年,到現在差不多6年多了。開始時我出碟出得很密,因為那時經濟好。」
「做人都只是出心而已,有心有力就盡量做,有心無力都沒有辦法,最壞就是有力無心,就做出許多害人的事。我都只是盡一點心,希望可以幫助人。」
我想做教育家
有些人會以為,好好一個醫生怎麼會去唱歌?莫不是發歌星夢?
是不是想做歌星,對這個問題,陳以誠很坦白且自信的說:「事實我唱歌是好過不少歌星。做歌星有甚麼稀奇?你可以說陳以誠想做教育家,這樣會順耳一點。當然,我沒資格做教育家,但我真的想做教育家。許多人讀十多年音樂,就只是會拉會彈,卻不會作曲,同樣道理,那些讀了許多書的教育家,亦未必可以搞好教育,可能只是做教育的工作,卻沒有教育的效果。」
「我覺得社會有這個需要。百花齊放是好的。一些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卻沒有教育的效果,一些學了多年音樂的人卻沒有創作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音樂給香港的兒童,我希望為孩子做些事,所以我去做,就是這樣。我不是想做歌星。」
「我知道仍有發展的空間,例如可以到學校做宣傳,但我實在沒時間,請人做也不容易,又要支出幾十萬,而且亦要放許多時間和人力物力去推廣。我想我需要的是一些有心有力的合夥人。」
陳以誠的兒歌中聽不中聽,我可不知道,也沒有聽過,畢竟我不是小朋友,不是陳醫生的「對象」,不過,看陳以誠自資出版的歌書,歌曲的內容確是以教育為主,涉及的層面亦很廣闊,諸如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德育問題,甚至EQ、IQ,環保至公民教育,其中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首歌講及盧文氏樹蛙,這種原居於赤鱲角的樹蛙是香港的特產,因赤鱲角興建機場的關係,環保人士為免樹蛙絕種,把樹蛙移民至香港其他八處自然保育區。要不是這次訪問,我還不知道香港有這麼一種有趣的樹蛙。
後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