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半歌》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閒,半裡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餚饌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
2004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進行《教師壓力與情緒病調查》,全港16%教師有抑鬱症,另3%更是嚴重抑鬱,比率接近當時全體教師的20%;2006年中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患抑鬱症的學生以高中生為主,憂慮學業與面對公開考試的壓力是主因。2005年底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報告稱,香港確診抑鬱症比率(1.5%),較新加坡、英、美、澳(8%至9%)為低,這並不表示香港的患者特別少,只是普通科醫生未能識辨病徵。香港目前只有約100名精神科醫生,相信大部分患者未獲適當診治;而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共有1.2億人患上抑鬱症,少於25%患者獲得適當治療。 誰願生兒愚且魯?誰信無災無難到公卿?我們自小以來的教育,從兩三歲開始,便是填鴨式的唸書,父母望子成龍,這種狀元及第的心理,湮沒了多少孩子本該快樂的童年!但我們卻說這是社會進步,難道我們要真的生活在爭分奪秒、爭名奪利的壓力世界嗎?人愈來愈變得貪得無厭,能說現今的世界是進步了嗎?
半裡乾坤寬展 晉陶淵明生在政治黑暗現實中,無法實現濟世安民大志,憎惡現實的腐敗,在當時佛學和玄學盛行的風氣下,他吸收釋道二家淡泊名利的思想,保持高風亮節,不與同流合污,他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退而躬耕,成為田園隱士。 道家隱居主義竭力宣揚模仿樵夫和漁父的無憂無慮生活,簡單樸實地做青山綠水之王,完全逃避人類社會的哲學始終是不現實的。黃檗禪師說:「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又《金剛經》所言,人間生活修行的方法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色、香、味、觸、法生心(「住」是緊捉不放之意)」,是應無所「住」才能生起清淨的心。人間生活只需生清淨的心,善護清淨的心,生活始終不離人世間!所以人只要不逃避人類社會,能同和人的本性,保持原有的快樂,就是最理想的生活,也是入世修行吧! 「半半」哲學在生活上是窮不至於無立錐,富不至於不作事;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閒。書也讀點,不能稱上學識廣博,也不是甚麼專家;琴也會彈,不用管它是否曲高和寡,只是供自己消遣,給知己聽聽;劍向知己舞,詩向會人吟,這就是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裡,把這種生活理想之妙表達出來。
百年苦樂半相參 人生本來就是苦樂參半。人類的生活問題,在古今哲學裡,還不曾發現過比這學說更深奧卻易明的真理,這是自然主義與人性主義哲學相參的學問,「半半」哲學是最近人情的哲學。問世間真有幾個英雄、總統、探險家、征服者、發明家?這種學說所指理想的人,是屬於一半有名,一半無名。人最快樂、最成功是經濟適度寬裕,生活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時候。有足以維生的錢,曾替人群做過點事,名字半隱半顯,在社會上略帶聲名,又不太顯著;生活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一種有條不紊。「半半」哲學就是指這一種中庸的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