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君亮 鳴謝:高錦明教授
《醫.藥.人》 第 46 期
三七(田七)是第三紀古熱帶孑遺植物,現在全世界僅有中國廣西、雲南等省區種植。廣西的三七分在田東、田陽及靖西等,其中以靖西的三七產量最高,而且質量最好。
雲南的自然地理複雜,有利於不同種類的藥材生長,所以雲南是中國最著名的藥材之鄉,雲南出產的藥材多達一千餘種,佔全國藥材品種的70%,其中三七、天麻、蟲草、當歸等品種更是享譽中外,而中成藥雲南白藥,更是譽滿全球。
產地
三七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主產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三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喜溫暖天氣,懼嚴寒、水漬和酷熱強光。栽培在海拔800至1000米的斜坡上,從移植到收成,一般需要4 年或是更長時間。根、莖、花、葉皆可入藥,而最常見是把乾燥根切片碾成粉末。三七原為山野自生,很早以前就被發現和採用,後轉為人工栽培。因為這種植物一般每株有三條葉柄,每條葉柄上有七塊葉,故被稱為三七。而清代《歸順州志》說:「三七……以田州產者為最良」,清代《百色廳志》也說,「因三七實出自田州,故俗名為田七。」
三七主產於雲南,貴州、四川、廣東、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區也有少量栽培,而在雲南的分布較廣,幾乎在海拔1200-1700米的地區都有種植。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名滿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都是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
三七分「春三七」和「冬三七」兩種,這是以採收季節來區分,在結籽之前採收為春三七;結籽之後採收的為冬三七,而種三七中以春三七的品質較佳。買三七,應選擇色好、光滑、堅實而具重量最好。
功能
三七主要的功效在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於出血、跌打損傷、瘀滯腫痛等。中國民間稱為「止血金不換」,外用於傷口流血不止,清代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人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三七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料爛塗,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又說「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咬蟲傷」,「大腸下血、婦女血崩、產後出血、產後血多、男婦赤眼、無名癰腫、虎咬蟲傷」等。
《本草從新》說:「三七甘苦微溫,散血定痛,治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為金瘡杖瘡要藥。能損新,血無瘀者勿用……味微甘頗似人參,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者真。」這種說法是因為傳說有一個屠豬工人因為不慎割傷手,立即取三七粉敷傷口,匆忙中把三七粉撒落於正在凝結的豬血裡,不久,豬血化為水。所以民間鑑別三七真假的方法,都是以三七粉灑在凝固的豬血裡,以辨別真偽。不過,這是民間傳說,未必可以當真。
藥理
據現代藥理分析,三七主要含六種皂和谷甾醇、胡蘿蔔、黃酮類化合物等,皂是人參的主要成分,對增強體力,提高動物缺氧的耐受力很有作用。谷甾醇和胡蘿蔔能降血脂,而黃酮類化合物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增加血管彈性的有效成分。
使用三七要小心,因為不同服法,功效也有不同。一般來說,生三七能使血管收縮,是治跌打刀傷的特效藥,確有藥到血止的功效;而內服三七要根據病情,散血、止血、止痛應服生三七;補血、補身則應用熟三七。
臨床使用
自明代以來,臨床醫療皆視三七為化瘀止血、消腫止痛的良藥,然混稱三七者,品種頗多,有多種不同科醫的植物,用時應予以鑑別。其中以五加科三七為藥材中正品,療效最佳,另有菊科植物菊葉三七、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皆屬止血散瘀之品,與本品功能相似,但同中有異。菊葉三七兼能解毒,常用於手瘡痛腫毒及乳痛等;而景天三七則能養血安神,可治心悸、失眠、煩躁、精神不安等證。
注意
三七有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散瘀的特性,孕婦必須禁用。《得配本草‧卷二》:「血虛吐衄,血熱妄行者禁用」。三七性溫,凡血熱妄行,或出血而兼有陰虛口乾者,不宜單獨使用,須配涼血止血藥,或滋陽清熱藥同用,方為相宜。
丹中之丹 雲南白藥 |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