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醫.藥.人》 第 6 期
有關貴刊於10月1日《醫藥龍門陣》(第5期,47頁)一欄刊登醫院管理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高永文《提高效益服務市民》一文,該文本是就筆者於第4期《被迫瘦身乃暴食之惡果》之回應,然部分引用駁辯之內容並非本人所撰寫,乃高醫生個人之假設推斷,強加為本人之意,實有歪曲文章之嫌。
本人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在90年代香港經濟高速增長,政府財政收入源源不絕之際,醫管局得有多年的擴充和膨脹,令香港醫療制度跡近寡頭壟斷。但隨著經濟逆轉,這不僅為政府帶來極沉重的公共醫療開支負擔(每年300億),還引發連串問題,如因求診人數愈來愈多,延長真正有需要者的輪候時間;公私失衡,私營市場萎縮,整體市民漸趨缺乏醫療服務的選擇;公共醫生工作壓力大增但又苦無出路等。
可是,高醫生卻一廂情願推斷筆者提出這些事實,旨為私家醫生的訴求,並寫成「要求公營醫療服務刻意在質量方面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提供次等的服務等,以期為私營醫療服務拓展商業空間」云云。筆者深明這是醫管局面對批評的慣性反應,管理層從不拿出勇氣正視問題和社會聲音,尋求徹底解決方案,只管找出似是而非的託詞蒙混過關。假如醫管局管理層仍抱持這種態度,不僅他們無望,筆者還替醫管局前途擔憂。
高質低價的醫療代價
本人當然期望香港市民皆能獲得適切的醫療服務,但醫管局管理層何曾向公眾交代過醫療服務的實質代價?反之,卻不斷宣傳為全民提供全面高質低價的公共醫療服務,為市民製造「醫療烏托邦」的假象,逐漸令香港人視全民公費醫療為基本權利;若要付錢購買醫療服務,反覺「不合理」。
在政府財政充裕時尚可應付,一旦好景不常,能夠用以應付市民期望和要求所需公帑始終有限。但是,當市民長期慣用高質公費醫療之後,要疏導病人轉向,並非易事。因此,筆者才指出今天醫管局要苦思瘦身減肥,全因昔日暴食的惡果。
如何令真正有需要的人受惠
事實上,公營醫療服務假如能夠予以清晰定位,不再在有限資源下延續可為全民提供高質低價醫療服務的神話,其用意跟高醫生所說的「降低服務質量……或提供次等的服務」完全扯不上關係,難以相提並論。相反,當公營醫療服務定位後,公營醫療便可主力提供和發展最需要的服務,把有限的資源導向最需要的人;這不僅可以騰出更多資源提升服務質素,同時令真正沒選擇的貧苦大眾、危疾病患者等可以獲得高質素的醫療服務,有效縮短輪候時間,惠及那些真正有需要人士。
因此,本人批評醫管局壟斷市場,絕非為私營醫療市場爭取商業空間,因為這是爭取不來的,自由經濟市場自有其自動調節機制;反之是要維護無權無勢的貧苦大眾及危疾患者的利益,為他們爭取最適切的醫療保障。
現特奉此文予以澄清,以正視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