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55 期
科學家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或「物質不滅定律」,與《楞伽經》的「空即是色……空遍滿色故」和《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相仿似,這些都是所有物質之間的法則。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表現「諸法空相」。
心物一元不可分割
釋迦在《心經》中對他重要的弟子舍利子說:「舍利子,你必須知道,形體是空的,而空就是形體本身,空和形體並沒有不同,形體和空也沒有不同,任何形體都是空。」佛認為不單是物質具空性,精神亦然,「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同樣地,感情、知覺、內在衝動和意識都是空的。
榮格的觀念猶如釋迦牟尼告訴舍利子一樣,他說:「空與實相同,在無限充實中的,正是虛空。空既是虛空的,又是充實的……無限和永恆的事物沒有屬性,因為它具有所有的屬性。」這是榮格用來詮釋心靈與物質間一元世界(Mundus)的互動關係,物質與心靈(非物質)的轉化過程,心靈與物質合為一體,顯示「心」、「物」之間關係之不可分割性。
消弭對立天人合一
榮格所說的虛無,是一組不可分割的對立,我們稱為集體(Pleroma,希臘語豐盛之意)。他覺得世界一開始就是虛無,虛無就是充滿,人的軀體是一扇門,通過這扇門,諸神、惡魔和靈魂從外部走進到內部,從一個大宇宙進入自己的小天地,把魔鬼寓於神中。
道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作為「神」的意象原型,人的精神價值的來源。《周易》「三才──天、地、人」將天、地和人作主客區分,儒家有祭天的儀式,中國傳統文化「天」是人的精神聯繫,以宗教的情懷來看待天地,「天」便成為儒家「神」的意象原型,同時使人自覺地消解與自然對立的根本之道。《孟子》「盡心、知性、知天」;《中庸》「唯天下之至誠,能盡人之性、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價值上使天、地、人主客合一;又張載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
「上帝」是西方人精神的價值來源。基督教《聖經》說:「當你使二成為一,當你使內部成為外部,當你使上如下,當你使男與女成為一體……那麼你將進入天國」;又聖經菲利普福音(PhilipsGospel)說:「你看見了神,你就變成神;你看見了基督,你就變成基督;你看見了天父,你就變成天父;你將會變成你看到的。」這就是基督教形容「神人合一」境界。
榮格在他的書《SevenSermonstotheDead》說他體悟到「空無一物、色空不異」的境界,他試圖闡述「萬物皆有道」,這「道」就是兩極獲得的和諧合一,並列舉「生」與「死」、「光明」與「黑暗」等一切的對立消失時就出現,正如佛教《心經》描述「無無明」、「無老死」的境界;這時也就沒有「無明盡」、「老死盡」的情況,因此談不上「苦集滅道」的需要,也用不著計較「智」與「得」,這片刻就是永恆,這空間就是彼岸,我不能夠說在這裡或那裡,你我已是被溶化分不開的實體,四大已無我,這就是「空」的境界。儒、道、佛的「天人合一」觀念,不單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從以上各家觀念出發,中國傳統文化、佛教、基督教、榮格,同時闡釋了人類精神轉化的一致性,也是精神治療一大力量。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