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劍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54 期
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這是我們對宇宙的定義。綜合愛因斯坦(1879-1955)的廣義相對論,宇宙是有限無邊、宇宙必是動態,和AlexanderFriedmann(1920)的宇宙膨脹公式、不隨時間變化的空間是不存在的理論,我們不難想像到,當世界一切停頓,將不會有時間存在。沒有時間的片刻就是永恆,沒有空間的空間就是彼岸。
沒有時間的片刻,你也不再被局限;你不能夠說你在哪裡,我也不能夠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的同時也在 那裡,你在每一個地方的同時亦不在任何一個地方,你不以一個分開的實體存在,你被溶化了,每個自我的消失都跟整體結合,這就是「空」的境界。
愛因斯坦說能量、時空、因果是研究物理學的三大要素,物理學研究物質與物質間的互動關係與規律。但榮格認為物理學無法解釋分子、原子如何產生意識、思想、情緒,他認為因果原則不能充分解釋心理活動,心理現象必定是遵循一種有別於物理的法則,所以事件之間的聯繫不一定是「因果定律」的結果,而是一種「非因果」性聯繫原則(AcausalConnectingPrinciple),是「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有形」與「無形」、「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聯繫,物理學的因果原則,不能充分解釋心理活動。
時空共性
事件有「非因果」性聯繫的原則,榮格在他的自傳《Memories,Dreams,Reflections》中提到,他在1927年(52歲)時作了一個「夢」,因而證實了他關於「共時性(Synchronicity)」的想法。榮格解釋「共時性」概念:「共時性」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件,含義相同的內部意象或預感同時出現,表面上並沒有聯繫,但實際上有超然的關係;他形容為「具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Coincidence)」,這包含著「非意外」或「偶然性」的東西。它描述「心」、「物」之間的感應關係,是宇宙一切存在形式之間的共通點,萬事萬物超越時空、意識聯繫在一起的和諧動力網,「共時性」的觀念跳出了「因」與「果」的線性與基本規律,從而獲得某種超越性的聯繫。
有感遂通
佛教《唯識論》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說,所有事物皆因我們的「心識」而起,「空」的觀念,緣於「心(意識)」與「物」的交互關係,人隨時隨地與所處的時空融為一體時,便成為宇宙本體的一部分,如水乳交融,找不出水和乳獨立存在的個體,與榮格表達的「心」、「物」間的「共時性」,都是一種直觀體驗,只能自性親證,不可言語形容,不能用文字表達。在榮格來說,是內心世界(心靈)的「意識」和「無意識」組合,他認為「共時性」的事件啟示了宇宙間的一切形式,是由一股神秘的和諧動力網聯繫「我」與「萬事萬物」,當我們體驗到這種「和諧」時,它將成為巨大的能量,這能量正是我們內在「超越時空的意識」,我們極需深入感應,方知真諦。所以,了「空」的人,就能以超脫的生活態度活著,所以《心經》描述的「空」性極具剎那與永恆的「共時性」含義。
文章回應 (1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