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人》 第 79 期
一點感慨!
如果你曾經有過胃病,或是現在也經常胃痛,看了今期李瑞山醫生的文章,很難不生感慨!
胃痛是幾許都市人的常見病,而當我們感到胃痛的時候,最常使用的解決方法就是到藥房買些制酸劑來紓緩一下。當然,大部情況下是可行的,直至胃潰瘍出現,這個方法才會失效。
李醫生今次寫的是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兩位澳洲專家Robin Warren和Barry Marshall,也就是他倆在1984年發現了胃潰瘍的元兇是幽門螺旋桿菌(至於胃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請參閱李醫生的文章,在此不贅),只是兩人在醫學界的認受性不高,其發現也相對備受忽視。
過去,醫學界普遍認同胃酸是胃潰瘍的主因,其時的新藥也就是針對抑制胃酸而來,多年來醫生廣泛使用制酸劑來控制病人的胃酸過多,卻不致力探究引起胃潰瘍的底因。引人發噱的是,1984年兩位學者已經發現胃潰瘍的元兇是幽門螺旋桿菌,卻一直被醫學界投閒置散,直至1994年藥廠生產的第一種制酸劑專利期屆滿,美國國家衛生學院才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因。時序的巧合,不禁令人產生為保護藥廠利益而推遲確認胃潰瘍成因的聯想。
藥廠鑽研新藥,投資數以億計,當然希望得到可觀回報,但是,把病人生死放在利益之下,誠不可取。何況一「藥」功成,收益動輒億萬計,足夠回本有餘。若以陰謀論看上述故事,在這二十多年中,全球有多少病人被誤診?
製藥公司為利益而罔顧病人的不法手段時有所聞,我們希望製藥公司能騰出一點良心,不要置病者於水深火熱。
編輯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