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 之 毫 釐 謬 之 千 里
西醫西藥,顧名思義就是以西方國家為本的醫藥,與中國的中醫中藥,在理論和技術層面,都有一定分野。 中國人把西醫理論譯成中文,好使英文不太靈光的中國人可以以中文為媒介,學會或是了解西醫西藥。翻譯的書籍浩如煙海,不少非常具水準。西醫西藥始終是以英文寫成,要把西醫理論翻譯成中文而詞能達意已然不易,用藥與化學反應更要絲毫不差,可見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在這方面所下的工夫實在不少。 不過,也因為三地文化不同,所以譯名上也各自為家。舉個很簡單的例子,Vitamin,香港一直沿譯維他命,但是國內卻譯作維生素;Enzyme,香港和台灣都譯酵素,而大陸則譯作酶;例如疾病名稱,Ankylosing Spondylitis,翻譯名稱也有一籮,如強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脊椎炎,英文名只有一個,中文譯名則有幾個。例如常見於中西醫的腦血管閉塞,英文是Stroke,香港一直譯作中風,但是因為中醫稱這個病為卒中,所以也有人直把Stroke翻譯作卒中。 除了翻譯上問題,西醫與中醫在病症和概念上也有差異,例如中醫所說的腎經,並不等同西醫所說的腎臟;本書今期的主題下背痛是直譯英文Low Back Pain,但在中醫的概念,以胸以下為腰,胸以上為背,就只有腰痛和背痛,不會有下背痛或是上背痛。 同是中文字,香港人讀中國大陸的醫學文獻,就有如看外星文字,也許只有醫生才會看得明白。 有時,不同的翻譯不能幫助了解西醫西藥,反而增加誤解,我們在處理這些問題,以大多數香港常用為依歸,若是沒有譯名的,便盡量引用其英文原本名稱。若是讀者想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疾病或藥物資料,我們建議盡量使用英文名稱,以減少語言之間傳遞的誤差。醫藥學問,博大精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窺其全貌,而一字之誤,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編 輯 室